韩国教授警告:近年来,韩国上下从政客到民众,对中国的恨意越来越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前一段时间,韩国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华游行,连李在明都不得不重视起来,要求民众们不许再展开此类游行! 一股汹涌且强烈的反华情绪,如狂澜般在韩国迅速蔓延开来,大有席卷整个国度之势,其来势之猛令人忧虑。 今年的民调数据让人心惊,4月份的调查说超过75%的年轻一代讨厌中国,到了5月,这个数字扩大到66%的全体民众,年轻人里更是高达八成。 此种情绪绝非仅停留在言辞之间。它绝非轻飘飘的话语所能承载,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内涵与力量,绝非泛泛空谈。 在首尔明洞和建国大学附近,中餐馆的玻璃被石头砸碎,讲普通话的游客被无端推搡,连台湾留学生都因为长相被误伤。 更为过分的是,竟有人明目张胆地挂出横幅,将中国留学生肆意描绘成“潜在间谍”,此种行径无端抹黑,实在令人愤慨。 这背后,反华情绪很大程度上是被精心制造出来的政治工具。 韩国正头疼经济下行和年轻人失业,一些政客便找到了捷径,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外部敌人,轻松转移了国内矛盾,尤其是在今年6月大选前,这招简直是屡试不爽。 年轻人不信传统新闻,却一头扎进YouTube。在那里,一个由平台、主播、媒体构成的反华“产业链”早已形成,他们靠煽动仇恨收割流量。 于是,“美军逮捕99名中国间谍”的谣言满天飞,很快又演变成“90名中国黑客操控大选”的剧本。 尽管韩国政府和驻韩美军都亲自下场辟谣,但在信息茧房里,情绪永远比事实跑得快。 诚然,这把火得以点燃,亦归因于韩国社会自身长久以来积压着的深层次文化焦虑。这种焦虑如同地底暗流,一旦有契机,便可能引发熊熊之势。 曾几何时,作为“亚洲四小龙”,韩国的文化和产品都带着优越感。但现在,三星手机在中国卖不过本土品牌,曾经风靡的韩流也面临巨大挑战。 这种被超越后的失落感,恰如韩国学者金兰都教授所形容,宛如电视剧中嫉妒主角的反派,自身难及便疯狂诋毁,这般行径,实乃无谓的内耗。 这种心态,深深植根于韩国别具一格的历史定位之中。它宛如一棵在特定土壤中生长的树,历史的养分赋予其独特的形态与内涵,影响着当下诸多方面。 它妄图挣脱中华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却在安全层面紧抱美国大腿,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始终处于矛盾纠结之态,难以寻得清晰定位。 当中国这个邻居变得无法忽视时,所有的焦虑和不安,都有了最方便的投射对象。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社会层面喧嚣着喊打喊杀之声,呈现出剑拔弩张的态势,然而国家的经济命脉却与中国紧密相连,犹如藤蔓与大树,难以分割。 中国依然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1%的出口都得靠中国市场,三星、现代这些支柱企业的身家性命也系于此。 经济学家早就测算过,中国市场能直接影响韩国GDP零点九个百分点。 2016年“萨德”事件的教训还历历在目,那时候韩剧、韩妆在中国市场一夜冰封,代价何其惨痛。所以,新上任的总统李在明必须小心翼翼地走钢丝。 他一边把反华游行定性为“闹事”,下令研究制裁极端团体,给国内民众一个交代。 另一边,他又火速任命卢载宪为新任驻华大使。卢载宪之父,乃昔日力促中韩建交之前总统卢泰愚。 此段渊源,于中韩外交进程中添一抹独特印记,亦让卢载宪之名因这层关系更受瞩目。这个任命,就是递给北京一个最明确的橄榄枝,试图在民粹的狂热和国家的饭碗之间,找到一丝平衡。 追根溯源,留学生并非心怀叵测的间谍,他们怀揣着求知与梦想;中餐馆亦绝非所谓的威胁,它只是传递美食文化、搭建交流桥梁的温馨所在。 韩国真正的挑战,从来不是外面的某个“敌人”,而是如何摆脱被操控的仇恨,正视自己的焦虑。 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如何与世界务实共存,而不是沉溺于今天该讨厌谁。 信息来源:韩国国务总理下达紧急指示:必要时强力应对反华集会,2025-09-20 06:41·环球网
韩国教授警告:近年来,韩国上下从政客到民众,对中国的恨意越来越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20 15:46:53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