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负责人张忠谋嘲讽:大陆虽坐拥100万亿,可连一块高端芯片都造不出来!美媒紧

文人学社 2025-09-20 10:54:22

台积电负责人张忠谋嘲讽:大陆虽坐拥100万亿,可连一块高端芯片都造不出来!美媒紧接着嘲讽:中国人才本就是为我们培养的,硅谷里有千千万万名北大清华学子在为我们效力! 张忠谋的言论发表于一场半导体行业峰会,彼时台积电正扩大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产能。 言论中提及的 “高端芯片” 主要指向 7 纳米及以下制程,这一领域长期由台积电、三星等企业主导,大陆企业确实尚未实现规模化量产。 但这种现状正在快速改变,中芯国际 2024 年已实现 14 纳米制程的稳定量产,良率提升至 95%,与国际主流水平的差距从 5 年缩短至 2 年。 大陆在芯片领域的投入从未停歇。 2024 年集成电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 5200 亿元,较上年增长 30%,全国建成投产的晶圆厂数量增至 38 座。长江存储已实现 3D NAND 闪存芯片的自主研发,产能突破每月 10 万片,打破美韩企业的垄断。 华为海思推出的麒麟 9000S 芯片,采用中芯国际改进型 7 纳米工艺,虽未完全达到最先进水平,但已实现高端智能手机的国产化适配。 所谓 “连一块高端芯片都造不出来” 的说法,未看到产业链的协同突破。 上海微电子已完成 28 纳米光刻机的原型机研发,预计 2026 年实现量产,这一设备可满足中高端芯片的制造需求。 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企业的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已进入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生产线,国产化率从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2024 年的 40%。 这些设备的突破,为高端芯片制造奠定基础。 美媒关于人才的嘲讽,与当下人才回流趋势相悖。 2024 年大陆半导体行业归国人才数量达 3.2 万人,较 2020 年增长 120%,其中不乏在硅谷拥有 10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资深工程师。 北大、清华等高校毕业生赴海外深造后归国比例从 2019 年的 45% 升至 2024 年的 68%,他们带着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加入中芯国际、寒武纪等企业的核心研发团队。 人才回流背后是产业生态的吸引力。大陆已建成 20 个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提供研发补贴、住房保障等配套政策。 上海张江科学城聚集了 1200 家半导体企业,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吸引全球人才前来创业。2024 年行业平均薪资较 2019 年增长 80%,部分高端研发岗位薪资已与硅谷持平,人才归属感持续增强。 硅谷的中国人才也在以多元方式反哺国内产业。 不少工程师通过线上技术论坛分享经验,参与国内企业的远程研发项目。一些华人创办的硅谷初创公司,与大陆企业建立技术合作联盟,将先进设计理念引入国内。 这种 “双向互动” 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单向认知,形成全球创新资源的良性循环。 大陆芯片产业的进展已获得国际认可。高通、英特尔等国际巨头纷纷与大陆企业建立合作,高通与小米联合研发的影像处理芯片已实现量产。 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预测,2026 年大陆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占全球份额的 35%,自主芯片的市场占有率有望突破 20%。 这些数据显示,大陆芯片产业正从追随者向并行者转变。 张忠谋与美媒的言论,客观上反映了高端芯片领域的差距,但未能看到追赶的速度与决心。 大陆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 28 纳米到 14 纳米的技术跨越,用三年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突破,用两年吸引数万人才回流。 这种在压力下的奋进,正是产业成长的必经之路。随着投入持续加大、人才不断集聚,高端芯片国产化的目标终将实现,而那些曾经的嘲讽,终将成为见证发展的注脚。

0 阅读:55

评论列表

正在关注你

正在关注你

1
2025-09-20 20:30

这老头儿不好好干他的肯德基,非过来哔哔芯片的事,真添乱。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