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才是毛泽东的正牌夫人,在去世那一刻,毛泽东伤心欲绝,还特意嘱咐,一定要把她写进

可爱卡梅伦 2025-09-20 09:49:15

她才是毛泽东的正牌夫人,在去世那一刻,毛泽东伤心欲绝,还特意嘱咐,一定要把她写进族谱。那么这个女子是谁呢? ​​这个让毛泽东在族谱上留下姓名的女子,名叫罗一秀,也有人叫她罗明秀,1889年10月20日出生在韶山杨林桥的罗家村。 ​​她的父亲罗鹤楼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乡绅,家里条件还算殷实。可惜罗家男孩都夭折了,只有三个女儿长大成人,罗一秀是老大。 ​​那会儿的韶山冲,交通闭塞得很,年轻人的婚姻全由父母做主。1907年,毛泽东才14岁,还是个半大孩子。 ​​毛顺生夫妇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就想着给儿子找个媳妇,既能照顾家里,也能早点抱孙子。 毛顺生托媒人踩了八家门槛,最后相中罗家长女。罗鹤楼也图个“亲上加亲”——毛家虽穷,却有几亩薄田,儿子还是块读书的好坯子。双方一拍即合,八字一合,鞭炮一放,1908年冬天,罗一秀坐着花轿进了毛家土屋。那年她十九,毛泽东十五,乳臭未干的新郎官拜堂时还得踮脚。 洞房夜,毛泽东缩在墙角背书,《论语》念得磕磕巴巴。罗一秀没恼,把红盖头叠成枕巾,陪他默字。此后三年,她像老黄牛:灶口冒烟,她添柴;田里收稻,她挑担;婆婆咳嗽,她熬姜汤。可肚子始终没动静,村里闲言碎语像苍蝇嗡嗡。毛泽东心里急,跑东山学堂更勤,放假也赖在书院,说是“温习”,其实是怕回家面对那双幽怨的眼睛。 1910年春节,罗一秀染了伤寒,高烧把枕头烤得能烙饼。毛泽东背她去永丰寺找郎中,雪地里跌得浑身泥。她靠在少年背上,气若游丝:“三伢子,我命薄,别耽误你……”正月十五,鞭炮没响完,她咽了气,葬在象鼻山,坟头只有一块毛石。毛泽东守到鸡鸣,把第一本《新民丛报》折成纸船,放进火盆,火苗舔着“新民”二字,像舔他自己。 此后,长沙、北京、上海,一路烽火,毛泽东的名字写进历史。可不管走到哪,他总记得象鼻山那抔黄土。1925年回韶山搞农运,第一件事就是修坟立碑。乡亲们说:“一秀没生养,按规矩不能进族谱。”毛泽东闷头抽了三根烟,扔下一句:“她是我毛家的人,谁不认,我认!”1950年,韶山毛氏四修族谱,毛泽东亲自拍电报:罗一秀必须列入,配祀于“泽东”名下。族老们面面相觑,最终把“原配罗氏”四个字端端正正刻进谱牒。 有人议论:不过童养媳,至于吗?可看看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把儿子毛衣锁进铁箱,就能明白——他重情,更重心债。罗一秀陪他走过最青涩的三年,用命给他上了第一堂“民间疾苦”课。后来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提到“农村妇女的痛苦最深”,字里行间,多少有那个雪夜背人的影子。 今天去韶山,象鼻山的杜鹃一开一片红。导游会告诉你:这是主席亲手栽的。风吹花动,像百年前的新娘,悄悄打量这个不再闭塞的山冲。主席没给她爱情,却给了她名分;她没给主席子嗣,却给了主席最早的“人民”概念。历史大书里,她只占脚注,可没有这行小字,整章都要塌腰。 我常想,如果罗一秀多活十年,会不会是另一个“杨开慧”?可命运没如果。她像一盏油灯,在最黑的屋角亮过,灯芯短,却照见一个少年通往“改造中国”的第一道门槛。毛泽东后来有辉煌也有遗憾,但提到发妻,他只说一句:“她是好人,我不能忘。”八个字,比千言万语都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66

猜你喜欢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