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南京路上好八连副连长张兴华带头到边疆扎根务农,这是他离队前与战友们在南京路上执勤,站好最后一班岗。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占这座城市时,严格照着党的城市政策来,晚上就露宿街头,不进老百姓的房子,连外侨的安全都仔细保护。 没过多久,这支队伍里的一部分被改编成三营八连,第一任指导员张成志带着战士们,坐着运货的平板车往上海赶。 那时候谁都听说上海是“花花世界”,张成志心里也不敢肯定,战士们到了上海会遇上什么考验。 真到了上海,战士们先在月台上过夜,张成志带着大家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背《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 还每人发张纸默写,答对了画加号,答错了就接着背,直到个个都能滚瓜烂熟。 后来八连被派到南京路执勤,这条街可是出了名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国民党残余还放话,说上海是个大染缸,要不了3个月就把解放军“染黑”。 一开始战士们连自来水、电灯都不会用,时间长了有人也动了心,花几块钱去国际饭店“开洋荤”,花5毛钱去高级理发厅,连烟都换成了一块多一包的雪茄。 好在张成志及时提醒,说南京路是没硝烟的战场,还带着大家学七届二中全会报告,记着“两个务必”。 战士们又穿回草鞋,扛着铁锹去郊区开荒种菜,搞节约竞赛,慢慢练出了“拒腐蚀,永不沾”的硬气。 70年代,八连出了个叫张兴华的副连长,这人把八连的精神刻在了骨子里。 他要退役的时候,没想着回安徽老家,反而主动说要去祖国需要的边疆开荒,临走前就一个要求:让他在南京路上站完最后一班岗。 退役前一天还下着雨,南京路的行人都打着伞匆匆走,张兴华走在巡逻队伍最前面,神情庄重,步子踩得特别稳,眼神亮得很,谁也看不出他第二天就要离开这支队伍。 到了边疆,他选了黑龙江瑷珲公社的黄旗营子插队,在这里还跟当地的上海女知青成了家。 黑河日报的记者专门去采访过他,写了篇长篇通讯,后来《黑龙江日报》都转载了。 看八连能从上海的一个连队变成全国都知道的榜样,不是运气好,是他们在别人容易走歪的地方守住了根。 那时候南京路多诱惑啊,别人都想着享受,八连战士却穿着草鞋,住着简陋的地方,还自己开荒种菜,连衣服破了都自己补。 这种“身居闹市却一尘不染”的精神,正好戳中了大家心里对“初心”的期待,不管环境多好,都不能忘了自己是干啥的。 而且八连的名气也不是一下子起来的,1959年《解放日报》先写了长篇通讯,让上海人都知道了这支特别的连队。 1961年又有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把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毛主席、周总理都去看了,毛主席还号召全军向他们学习。 到1963年国防部正式给他们命名“南京路上好八连”,毛主席还写了《八连颂》,邓小平也题了词,这一下就从上海的模范变成了全国的标杆。 大家认的不是“八连”这个番号,是他们“拒腐蚀、永不沾”的精神,是不管在啥环境里都不丢艰苦奋斗的本分。 张兴华就是八连精神长在人身上的样子,他非要站最后一班岗,不是走个形式,是真把八连的纪律刻进了心里。 八连当年背守则要背到滚瓜烂熟,执勤要守好每一分钟,张兴华这最后一班岗,就是把这种“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的规矩落到了实处。 下雨天巡逻,他走在最前面,神情一点不含糊,哪怕第二天就要去边疆,也没半点松懈。 八连在上海的时候,是为了保护市民、服务城市;张兴华到了边疆,是为了缩小三大差别、帮着当地搞生产,本质上都是把自己的选择跟国家的需要绑在一起。 邓公说“南京路上好八连万岁”,这话不是捧他们,是说这种精神该一直传下去。 现在八连早就不负责南京路执勤了,但每月10号、20号还是会去南京路,免费给居民理发、补鞋、磨刀,从1983年起还跟居委会的孤老结对子,定期上门帮忙。 你看,连队的任务变了,但“为民服务”的本分没丢,“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没松。 一座城市的繁华会变,一支连队的任务可能调整,但“拒腐蚀、永不沾”的初心,永远是普通人心里最亮的灯,也是咱们不管走多远都不能丢的根。
1976年,南京路上好八连副连长张兴华带头到边疆扎根务农,这是他离队前与战友们在
断代史鉴
2025-09-19 15:22:20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