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率十万大军进入新疆,却苦缺少煤炭取暖。李四光对王震说:“我有个学生,叫王恒升,找到他就能找到煤。” 1949年10月,王震率领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跨越河西走廊、穿越茫茫戈壁,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让五星红旗在天山脚下、塔里木河畔冉冉升起。 部队入疆后不久,冬天到了,最低气温骤降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王震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部队与当地百姓的取暖用煤已濒临告罄。 王震向上级请求调拨煤炭支援,可电报发出后,等来的却是现实的无奈:从内地到新疆,数千公里的路程中,一半以上是没有铁路覆盖的戈壁与山地,当时的铁路仅能通到甘肃兰州,剩下的路程只能依靠汽车运输。 可寒冬将至,山区随时可能大雪封山,汽车不仅行进缓慢,还面临着抛锚、迷路的风险。就算所有运输力量全部出动,运到新疆的煤炭也远远满足不了十万大军和老百姓的需求。 王震召开紧急会议,召集师团级干部共同商议对策。 有人提议:“不如组织战士进山挖煤,人多力量大,总能挖出些来!” 有人反驳:“战士们都是打仗的好手,哪懂地质勘探?盲目进山挖掘,万一遇到塌方、迷路,岂不是白白牺牲?” 还有人说:“要不问问当地老乡,看看有没有废弃的老煤窑?” 可新疆地域辽阔,很多老煤窑早已被风沙掩埋,就算找到,储量也不明,根本解不了燃眉之急。 就在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王震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名字“李四光”。 王震亲自口述电报内容,详细说明新疆缺煤的严峻形势,请地质专家李四光指点迷津。 电报发出后,王震每天都守在电台旁,生怕错过北京的回复。 几天后,电台终于传来了 “嘀嘀嗒嗒” 的电报声,当译电员将电报译文送到王震手中时,他几乎是抢过电报,快速浏览起来。 电报内容很短,大意是我有弟子王恒升,现在在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早年曾赴新疆考察地质,对当地煤脉分布极为熟悉,觅得此人,必能解新疆燃煤之困。” 王震当即派人连夜出发去南京,并叮嘱说:“一定要把王恒升先生安全接到新疆。” 当王震的参谋带着亲笔信找到王恒升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收拾行囊。 从南京到乌鲁木齐,这段路程在当时堪称 “艰难之旅”。王恒升先是乘坐火车,一路向西抵达兰州,可出了兰州,就再也没有火车了。他换乘军用卡车,在颠簸不平的戈壁公路上前行,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荒漠,白天烈日炙烤,晚上寒风刺骨,卡车常常在半路抛锚,他们只能下车推着走。到了山区,卡车无法通行,又换成了马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前行。 十几天的路程里,王恒升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赶路时,他会借着休息的间隙,拿出地图反复翻看,回忆当年在新疆勘探的细节;晚上住在简陋的驿站里,他还在琢磨着可能的煤田位置。当马车终于抵达乌鲁木齐时,王恒升长出了一口气。 见到王震了解情况后,王恒升说:“时间不等人,咱们别耽误功夫了。给我配几个有文化的战士,再准备些干粮、水壶和勘探工具,明天一早,我就带着队伍进山找煤!”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王恒升就带着几个战士,牵着骆驼,踏上了勘探之路。 一路上,王恒升始终走在最前面,他时不时蹲下身,用地质锤敲开路边的岩石,仔细观察岩石的纹理和结构,还会从口袋里掏出放大镜,对着岩石的断层反复查看,然后在地图上标记下关键信息。战士们虽然看不懂这些专业操作,但看着王恒升专注的神情,也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有的帮着扛勘探工具,有的在前面探路,有的则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地图和资料。 当队伍走到六道湾附近时,王恒升突然停下了脚步。他站在一片开阔的冻土上,抬头眺望远处的山势,又低头观察脚下的土地,然后蹲下身,用地质锤用力敲开一块冻得坚硬的土层。 土层裂开后,里面露出了一层深色的岩石,王恒升用手轻轻拂去岩石上的泥土,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又接连敲开几块岩石,仔细对比后,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就是这里了!” 王恒升站起身,指着脚下的土地,对战士们兴奋地说,“从地质构造来看,这里属于沉积岩地层,正是形成煤层的理想环境,而且煤层埋藏不深,咱们往下挖,肯定能见到煤!” 战士们听了,虽然心里还有些半信半疑 ,毕竟只是看了几块石头,就能确定煤的位置和深度?可他们还是选择相信这位专家,立刻拿起铁锹、镐头,热火朝天地挖了起来。 挖到三十尺左右时,有黑色的碎屑从土里掉出来,王恒升激动地说:“快了!再加把劲,马上就能见到煤了!” 战士们加快了挖掘的速度。当铁锹挖到36尺深时,只听 “哐当” 一声,铁锹像是碰到了坚硬的东西,一个战士惊喜地喊道:“有东西!是黑色的!” 大家立刻围了过去,小心翼翼地扒开周围的泥土 , 一块乌黑发亮、泛着金属光泽的煤层,赫然出现在眼前! 消息很快通过通讯员传到了指挥部,王王震立刻让人给北京发去电报,要求让王恒升留在新疆。 后来,在王恒升的指导与参与下,新疆第一座现代化煤矿在六道湾正式建成投产,为新疆的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王震率十万大军进入新疆,却苦缺少煤炭取暖。李四光对王震说:“我有个学生,叫王恒升
帝王八卦
2025-09-19 14:56: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