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到我们的帮助?中国必须掏3000万,还要再等我们半年!”这项技术被美德垄断,我国装置出故障,德国不仅坐地起价,还发言嘲讽我国,见此我国64岁焊工怒了:20天修好! 1992年夏天,沈阳,一家大型国企的会议室里,一通来自德国的传真彻底点燃了所有人的情绪。 没人能想到,一台压缩机的故障,竟成了中德之间一场硬碰硬的技术博弈。 这不是一台普通设备,它是从西门子引进的高端离心式压缩机,是整个生产线的心脏。 那一天,它突然停了。全厂停摆,订单全乱,工人没活干,领导急得团团转。 检查结果出来,叶轮焊点开裂,主轴偏心,轴承位移,问题一个接一个。 厂里高层第一时间联系西门子。 对方倒是没拒绝,就是条件太离谱:要3000万元维修费,得等半年才能来人。 说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甚至还甩下一句:“你们修不了,只能靠我们。” 一句“你们不行”,把一位老工人彻底惹毛了。 杨建华,64岁,厂里干了几十年,铆工出身,焊接是他的绝活。 听说德国人放话“你们修不了”,他一下就炸了,站起来就说:“别签合同,我来修!20天,修不好我走人!” 大家都愣了。不是没人佩服他手艺,可这活儿不是普通焊接,精度要求0.1毫米,稍有差池整台压缩机就彻底废了。 更何况,他是个快退休的老工人,谁敢把全厂的命运押在他身上? 但看着德国人那副嘴脸,再看看杨建华眼里那股狠劲,厂里一咬牙,答应了。 接下来的20天,整个车间像打仗一样。 杨建华组了个小团队,白天黑夜连轴转。 人困了在车间支张床眯会儿,饭菜送到机器旁,吃几口就继续干。 他们不用进口配件,不靠外援,用废旧不锈钢管手工磨焊丝,自制角度尺、放大镜,湿布降温控制焊接变形,靠的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问题一箩筐:焊接位置太深、材料不配、旧设备精度不够…… 但杨建华就一句话:“人干事不能光看条件,得先看有没有这个骨气。” 谁也没想到,第20天早上,压缩机启动成功了。 设备平稳运转,指标全都恢复,甚至比出故障前还稳。 整个厂区那一刻鸦雀无声,然后是掌声雷动。 老杨说得轻描淡写:“能修就修了呗,咱中国人不能老等着别人来给咱救命。” 这一修,省下了3000万,救活了一条生产线,也打了那些看不起中国制造的人的脸。 可故事没就此结束。修好设备后,杨建华没有退下来。 他琢磨着,不能每次都靠人拼命干,得把技术变成流程。 他带着团队搞研发,发明了“一·四拼装法”,把机壳焊接从靠经验干活变成了标准化作业,技术水平直接拉到了国际先进。 这套技术,不光被国内一线厂用得炉火纯青,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那年,杨建华成了辽宁省第一个靠焊接拿下这个奖的一线工人。 但他没飘。 他照样每天准时进车间,穿着旧工服,带着自己磨的笔记。 2003年,他组织成立了劳模技师协会,带着一帮年轻人搞技术攻关。 2014年,又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光徒弟就带出了三十多个。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说:“我年轻时连图纸都看不懂,是靠一笔一笔记下来的,现在我得把这些都传下去。” 这些年,他用自创工艺,带队干出了不少“第一”: 第一台国产化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第一台国产甲醇压缩机、第一套国产空分空压机组…… 从只能靠西门子,到今天能自己造世界级装备,中国制造走了多远?从杨建华身上,你能找到答案。 关键技术,不能总指望别人给你开后门。
这是谁家的小公主这么任性?女子和老公逛夜市,来到一个石膏塑像摊位前。女子看中一个
【624评论】【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