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导盲犬被当成“流量工具”:别让私欲毁掉稀缺善意 近期,一对盲人夫妇“逼导盲犬夜爬泰山并直播”的事件引发全网愤怒。画面里,导盲犬在拥挤的泰山台阶上艰难前行,主人却只顾着镜头前的互动,甚至用盲棍驱赶它加快脚步;后续还曝出,他们平日对导盲犬“粗茶淡饭”,完全没满足工作犬的营养需求。最终,在舆论压力和专业机构介入下,这只导盲犬被大连训犬基地接走,脱离了不合理处境。 一、导盲犬资源:稀缺到“一犬难求” 我国视障人士超1700万,现役导盲犬仅约400只,平均每4.25万名视障者才能分到1只,远低于国际导盲犬联盟建议的普及标准。每只导盲犬的培育,需要专业机构投入18个月以上的训练周期,耗费数十万元成本。将这样珍贵的资源,用于非必要的“直播打卡”,不仅是对无数排队等待导盲犬的视障人士的不公,更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严重践踏。 二、动物福利:被漠视的生命权益 导盲犬的身体结构和工作属性,决定了它们的核心作用是辅助日常安全出行,而非承受高强度、高风险的户外挑战。夜爬泰山的陡峭台阶、拥挤人群带来的应激反应,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足的喂养,会对它们的关节、心脏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把本应被珍视的工作伙伴,当成博眼球的“流量道具”,本质上是对生命基本尊重的缺失。 三、社会认知:被扭曲的导盲犬价值 导盲犬存在的意义,是帮视障人士打破出行障碍、实现生活自主,这是它们与人类之间善意的纽带。但“夜爬泰山直播”这类行为,却将其异化为吸引流量的“网红符号”,容易让公众误解导盲犬的工作性质,甚至可能引发对导盲犬合理使用场景的偏见,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视障群体的权益。 导盲犬是视障人士的“眼睛”,也是凝聚着社会资源与善意的特殊存在。对它们的使用,应当守住“服务日常、保障安全”的底线,而非被流量私欲裹挟。唯有尊重其工作属性、守护其生命权益,才能让每一只导盲犬都发挥真正价值,也让稀缺的导盲犬资源,真正给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
那对在泰山“作死”的盲人夫妻又有新消息被网友扒出来啦!原来他俩来自北京,
【59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