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接受央视记者采访说:在中国街头散步不到20分钟就被中国网友认出,并喊他“577”。 在北京的胡同里当一声“577!”响起时,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没有丝毫错愕,反而笑着挥手,用中文回了句“你好”,然后和大家合影。 “577”这个谐音梗,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绰号,它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一张能同时黏合中国民间好感与塞尔维亚国家利益的双面胶。 这种奇妙的连接,始于一种被精心塑造的“老铁”形象。 他眼圈泛红向中国求援的画面,和他亲吻五星红旗的那个瞬间,都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 这些宏大的叙事,又被他本人接地气的行为拉近了距离。他会主动在给中国的贺卡上签下“577”,也会在遇到成龙时,开玩笑说自己在中国的人气还没成龙高,对方则风趣地回应:“不,你比我高。” 这种情感上的双向奔赴,不是飘在空中的。一个抖音视频能收获超过70万点赞,一个在贝尔格莱德的中国游客能因为援建医院而被餐馆老板免单,都证明了这种好感已经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 武契奇用高情商的互动,绕开了传统外交的客套,直接和中国民众建立了心对心的联系。 当然光有感情是不够的,牢固的关系必须有“真金白银”来压舱。 “577”的信用是由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背书的,2024年两国签署的自贸协定,让90%的商品实现了零关税,双边贸易额直接冲到了43.3亿美元。 塞尔维亚的牛肉、葡萄酒源源不断运往中国,而中国的新能源车、光伏产品也在塞尔维亚落地。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河钢集团救活斯梅代雷沃钢铁厂的故事。 那家濒临倒闭的工厂在被收购后,中方承诺一个工人都不裁,如今它不仅保住了上万人的饭碗,还贡献了塞尔维亚钢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这种把“一带一路”转化为具体工作岗位的故事,远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有说服力。 合作还在深化,山东高速投资的轮胎厂,已经从单个项目发展成了一个产业集群。 这条亲近中国的路,走得并不平坦,欧盟曾以环保标准为借口,故意拖延匈塞铁路的工期,也曾不断施压,要求塞尔维亚跟风制裁俄罗斯。 在国内反对派更是大肆抹黑,污蔑中资企业“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甚至雇人到中国项目工地上抗议。 面对内外夹击,武契奇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 他会亲自去工地给中国工人送汉堡,也会在钢厂出现劳资纠纷时,亲自出面协调平息。 面对批评,他直接公开回怼:“你们为什么不能像中国一样来帮助我们建设?”他把每一次压力,都转化成了一次重申中塞合作必要性的机会。 最终他在台湾、涉疆等核心问题上坚定支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为“577”这个符号注入了最硬核的战略价值。 这份友谊超越了经济利益,上升到了战略互信的层面。 从含泪求援到率领整个内阁参加“一带一路”论坛,武契奇用行动证明,“577”代表的不仅仅是亲切,更是一种清醒而坚定的国家选择。 这是一个小国如何通过真心与实干,在复杂的世界里挺直腰杆的范本。
这下出名了,不仅中国,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谁能想到,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
【2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