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打压之时,中国又出现了位厉害人物! 他就是当年被清华校长亲自上门拜访,如今被人民日报“点名”的95后科学家庞众望。 他的一句话戳了大家心窝:“要是咱扛不起这责任,那问题和困难不都留给下一代了?”正是这份直白和担当,让他成为许多人心里“青年科研”的代名词。 庞众望1995年出生在河北磁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家境并不宽裕,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在外面打零工,一家人过得紧巴巴。 但他从小学习成绩就拔尖,脑子特别灵活。 初中时,他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拿了大奖,还被省里推荐去参加全国比赛。 这个时候,清华大学附中注意到了他,后来清华的一位副校长亲自去他家联系,希望他能来北京读书。 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命运的转折点。 进了清华附中后,庞众望没有像有些人一样迷失在大城市的生活节奏里。 他依旧埋头学习,目标就是搞科研。 他最感兴趣的是物理,尤其是那些看似抽象但极具挑战性的高能物理方向。 后来他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大学期间成绩一直处于前列。 毕业后,他没有像一些同学那样出国留学或者去企业拿高薪,而是选择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继续深造,跟着国内顶尖物理学家做研究。 除了科研上的成绩,庞众望的态度也让人佩服。 他没有什么浮夸的人设,也不热衷在网上刷存在。 他接受采访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发言都很实在。 就是这种不急不躁的劲儿,让他在同龄人中显得格外沉稳。 值得一提的是,庞众望从来没有去国外“镀金”,他的全部科研经历都在国内完成。 这一点在当下也是非常难得的。 以前很多人觉得,搞科研就得出国留几年才能“有出息”,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留在国内一样能做出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也一样能在世界学术圈发声。 更重要的是,他对“留下来”的理解,跟很多人不一样。他说:“不是说在哪儿平台大就去哪儿,而是在哪儿国家最需要我,我就在哪儿干。” 当然,他的成功也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能成的。 我国这些年在科研环境、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上的持续加强,才为像庞众望这样的青年人才提供了土壤。现在的中科院、清华、北大这些地方,不再只是“象牙塔”,而是实打实地在攻克重大科技难题。 国家对基础科研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青年科研人员的待遇、平台、成长空间都有显著提升。 这些变化,外界可能不容易感受到,但在科研圈内部,大家都心知肚明。 现在,庞众望已经在中科院物理所稳定下来,继续从事高能物理与量子材料方向的科研工作。 他的研究虽然不太容易被大众理解,但却是关乎国家科技命脉的关键环节。 他也代表了一种新的科研青年形象——不追风口、不看热度,只看能不能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这种精神,才是现在最缺也最需要的。 在这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时代,尤其是科技博弈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看到像庞众望这样的年轻人。 他们没有光环加身,也不靠噱头出圈,但他们用脚踏实地的努力,一点点筑起我国科技的底座。 也许他们不会成为明星人物,但他们的存在,就是我们未来最大的底气。 参考:感动于阳光向上的力量——人民网
美国关税打压之时,中国又出现了位厉害人物! 他就是当年被清华校长亲自上门拜访
飞绿说历史
2025-09-16 10:15: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