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国还有1100万头驴,2024年只剩146万,三十年里有八成毛驴“蒸发”,背后是阿胶厂一年要吞掉400万到600万张皮——相当于全球驴存栏的十分之一!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中国大地上还有整整1100万头毛驴,它们散落在田间地头,成为农家最忠实的伙伴。 三十年过去,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却只剩下了146万头,等于八成毛驴在历史的车轮下蒸发。 更惊悚的是,这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黑洞——阿胶产业!每年要吞掉四五百万张驴皮,相当于全球驴群的十分之一!数字冷冰冰,但落到现实中,就是一场正在发生的物种危机。 很多人对驴的印象,还停留在灰扑扑的身影缓慢走在土路上,背上驮着柴禾或者农具。 九十年代的农村,如果谁家有一头驴,那几乎就等于家里多了一台万能机器:能拉车、能磨面、能驮货,吃的又不挑剔,几捆草料就能干一天重活。 那时候,拖拉机和三轮车还没有全面普及,驴就好比今天的SUV,不算快,却结实耐用,是农家的身份象征。 但机械化的浪潮不可逆转,当农田里轰隆作响的收割机、运输车越来越多,驴的角色瞬间变得尴尬。 养它要投入,出力却赶不上机器,等到电动三轮车能跑几十公里,还不用喂草料时,驴就彻底退出了主舞台。 照理说驴的数量会逐渐减少,但不至于锐减到濒危状态,真正的杀手锏是阿胶! 阿胶是中医里有名的滋补品,号称补血养颜的圣品,原料几乎全靠驴皮,经过反复熬煮浓缩,才成为药店里常见的那块棕色胶块。 随着养生观念的普及,阿胶消费量一路飙升,大企业的产能动辄上万吨,算下来,仅国内几家头部企业,每年就要消耗掉400万到600万张驴皮。 这是什么概念?全球的驴群,也不过才一两千万头,一年就被拿走十分之一。 偏偏驴的繁殖效率极低,一头母驴怀胎期要12个月,生下来还得哺乳,平均三年才勉强养出两头驴驹,等小驴子长大能出栏,又得至少一年半。 这意味着自繁自养三四年才可能见到回报,而和猪相比,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一头母猪一年能产二十多头小猪。 农户一算账,养驴周期太长、成本太高,还不如去搞牛羊或其他家畜,养驴的积极性自然越来越低,再加上相关补贴少得可怜,这个产业逐渐被边缘化,养殖规模不断萎缩。 供给不足,市场却在疯狂扩张,于是驴皮成了稀缺资源,价格从几十元一张,涨到上千、甚至数千元,涨幅比房价都狠。 结果各种乱象随之而来:偷驴团伙夜里出没,把毛驴当金条盯着,造假风潮也愈演愈烈,猪皮、马皮摇身一变打成真阿胶,甚至有人用香精调味,把马肉冒充驴肉火烧。 市场上“真驴”越来越少,驴群本身却在加速消失,当国内驴不够用了,生意人的目光就转向了海外。 非洲曾经是驴的天堂,占全球数量的三分之二,但过去十年,大量驴皮被收购出口到中国,当地的驴群同样面临断崖式下跌。 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的驴数量在短时间内减半,博茨瓦纳损失了三分之一,终于,非洲国家集体按下了刹车,2024年联合颁布15年的禁售令,几乎全面禁止驴皮出口。 巴西也干脆全国范围内禁止屠宰驴,其他国家如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虽然还开放出口,但设置了严格配额,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于是阿胶厂陷入了两难,一边是市场对滋补品的强烈需求,另一边是原料的日益紧缺。 虽然有龙头企业尝试建立养殖基地,甚至想把全产业链模式推广到全球,还成立了基金来研究驴的繁殖和保护,但这些努力远水难解近渴,驴的繁殖天性注定短期内不可能高产,驴奶、基因改良等尝试也未见成效。 如今的尴尬局面是,国内每年对驴肉和阿胶的需求量,至少需要1100万头驴,而现实中,存栏量连150万都不到。 缺口只能依赖进口,可国际市场正在收紧,未来十年如果情况没有改善,驴肉火烧很可能从街头小吃变成“奢侈品”,阿胶也许要靠克计价。 你吃过驴肉吗?大家对驴这个动物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不扒不知道一扒真能惊掉下巴原来于朦胧被叫去吃饭,就已经注定这顿饭不简单啊
【62评论】【123点赞】
用户17xxx80
杨坤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