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里有个怪事儿!提起迟蓬,年轻粉丝可能挠头:“这谁?”能让张译、段奕宏这些影帝站她跟前,都得恭恭敬敬喊一声“老师”。她演了四十年戏,多半是“农村妈”“苦情娘”,没接过一个大牌代言,没上过一次热搜,连电影节红毯都见不着她人影,却偏偏能让观众看她的戏哭到眼肿,业内人把她的表演当教科书。 这事儿得从1982年说起。那会儿迟蓬刚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跟现在科班生挤破头想演偶像剧不一样,她一出道就扎进了农村题材里。 第一部戏《红线》,导演让她演个农村姑娘,她直接揣着铺盖卷儿扎进沂蒙老区,跟着老乡下地割麦、喂猪、纳鞋底,俩月下来晒得黢黑,手上磨出茧子,连说话都带了股子山东味儿。 有人劝她:“姑娘家别这么拼,装装样子就行。”她却轴:“演农民就得像农民,不然观众看着闹心。” 就这么轴着,她撞上了《黄河谣》。1989年这部戏,让她第一次站到了金鸡奖提名台上。戏里她演个被拐卖的妇女,有场戏是被丈夫家暴后,坐在黄河边哭到绝望。为了找感觉,她每天天不亮就去黄河边坐着,看河水卷着泥沙冲过来,听摆渡人的号子,连饭都忘了吃。实拍那天,她没喊一句“停”,哭到浑身发抖,导演喊“卡”的时候,整个剧组都静了——没人敢说话,怕打断那股子透进骨头里的委屈。可最后金鸡奖颁给了别人,记者问她遗憾不,她挠挠头:“没啥,能把角色演透,比拿奖痛快。” 往后十年,她成了“妈专业户”。《沂蒙》里她演于宝珍,一个拉扯着六个孩子的农村母亲,日军扫荡时要藏粮食,要护着孩子,还要帮八路军传递消息。有场戏是儿子牺牲,她抱着尸体不能哭——怕被日军发现,只能咬着嘴唇,眼泪往肚子里咽。拍这场戏时,她提前跟剧组里的年轻演员“认亲”,每天给“儿子”带早饭,聊家常,真把人当成自己孩子。实拍时,她没用力挤眼泪,就那么攥着“儿子”的手,指节发白,眼眶红得像要流血,观众看了却比嚎啕大哭还揪心。这部戏让她拿了飞天奖最佳女主角,可领奖那天,她穿了件洗得发白的外套,站在台上只说:“谢谢沂蒙的老乡们,是他们教我怎么当妈。” 可红了之后,她反而更“躲”着镜头了。有制片方找她演都市剧里的富太太,给的片酬是农村戏的三倍,她看了剧本就拒了:“这角色我没见过,演不出来。”有人劝她:“趁现在火,多接几部戏,赚点钱,上综艺涨涨粉。”她却摇头:“我就会演戏,别的不会,也不想学。”有次节目组想拍她的日常生活,跟了她三天,发现她除了去剧组,就是在家看书、浇花,最多去菜市场跟摊主聊两句菜价,最后节目组只能无奈撤了——“这老师太实在,没一点‘明星样’。”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2019年,她演《山海情》里的李水花母亲。戏份不多,就几场戏,却成了全剧的“催泪弹”。有场戏是水花要嫁去邻村,她坐在炕头给女儿缝嫁衣,嘴里念叨着“嫁过去好好过日子”,手却一直在抖。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专门去宁夏西海固的村子里住了半个月,跟当地的老太太学纳鞋底,听她们讲当年女儿出嫁的事儿。戏播完,观众都在问“水花妈是谁演的”,可她连个采访都没接,转头就去了下一个农村剧组,演一个帮孙子戒网瘾的奶奶。 去年有个年轻演员跟她搭戏,私下问她:“迟老师,您演了四十年戏,没火过,没赚过大钱,不觉得亏吗?”她当时正在剥花生,分给年轻演员一把,笑着说:“你看这花生,埋在土里长,扒开壳才有仁儿。演戏也一样,别想着往上蹿,扎在角色里,观众自然能看见你。” 现在的迟蓬快七十了,还是没接代言,没上过热搜,红毯依旧见不着她。可每次有她的戏播,弹幕里总会有人刷:“看到迟蓬老师,就觉得这戏稳了。”张译在采访里说:“我刚入行时看迟老师的戏,才知道什么叫‘演活了’——她不是在演角色,她就是角色本身。” 有人说她“傻”,放着名利不赚;有人说她“轴”,非要跟农村戏死磕。可迟蓬自己不在乎,她还是那个揣着剧本就往乡下跑的演员,还是那个觉得“演透角色比拿奖痛快”的老戏骨。就像她常说的:“观众记不住我没关系,能记住我演的那些妈,那些普通人,就够了。”
徐家遗产突变,欧巴意外成赢家,S妈怒火中烧,网友集体炸锅大S的遗产,具俊晔分走
【1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