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从基层士兵提拔起来的连级干部,可以强到什么程度?4个班硬刚美军一个团,还能歼敌600多,李延年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李延年1928年11月生在河北省昌黎县一个穷苦人家。那时候农村日子苦,他小小年纪就得帮家里干活,先是放猪,跟着猪群在村边转悠,后来还去东北长春一家粮食厂当学徒。学徒活儿重不说,还得伺候老板,动不动就挨骂挨打。1945年10月,十七岁的他听到部队招兵,干脆一咬牙就跑去报名,加入了八路军。从那天起,他从列兵干起,每天操练步枪、跑步、挖战壕,东北的冬天冷得刺骨,但他咬牙坚持下来。两年后,1947年2月,他入了党,继续在部队里积累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李延年跟着部队打了不少硬仗。先是辽沈战役,那时候他已经在东北战场上扛弹药、冲锋,帮着攻下锦州外围的阵地。接着是平津战役,他参与设伏堵截,部队在城外河边埋伏,击退国民党军的突围。1949年春天,部队南下,他随队翻山越岭追击残敌,到了湘西地区就开始剿匪。1950年夏天,一次围剿行动中,他带队从侧翼包抄,部队伤亡小,就消灭了上百匪徒,抓了数十人。这表现让上级看中,直接从战士提他当连队指导员。那时候的提拔可不是走形式,全靠实战能力说话。他接手后,继续带队清剿山村里的零星匪患,渐渐在基层站稳脚跟。 抗美援朝战争一爆发,李延年所在的部队就整编进了志愿军。1951年3月,他跨过鸭绿江,到了朝鲜前线,担任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指导员。志愿军那时候装备不如美军,靠的就是人多地熟和战术灵活。李延年作为指导员,主要管连队思想工作和组织协调,但实战中他也得上阵指挥。10月上旬,部队接到任务,要反击美军“秋季攻势”中占去的346.6高地。这高地位置关键,控制着涟川到铁原的公路,双方已经拉锯好几回了。3营四个连分守五个山头,7连本是助攻,帮9连主攻第五个山头。 进攻那天,敌炮火封得死死的,主攻的9连推进时损失大,只剩一个班勉强上到峰顶。李延年一看形势不对,马上调整,让7连接过主攻任务。部队借着炮击间隙往前冲,爬坡清除敌火力点,总算夺下阵地。但这只是开始,守阵地才真正考验人。第二天,美军骑兵第8团一个团兵力,加上二十多辆坦克和十个炮兵群,从正面和侧翼反扑。坦克火力猛,步兵跟进快,3营到下午击退四次进攻,自己伤亡也重。7连剩四十来人,勉强编成四个班,其他连更惨。 关键时候,李延年站出来,召集剩下来的连排干部,重新编队部署。他强调打近战,避开敌炮优势。美军第五次进攻上来时,部队依托地形射击,用手榴弹和刺刀顶住。敌军还想从侧翼迂回,李延年经验老道,赶紧在侧面设火力点,夹击钻进来的敌小队。 战斗从10月10日打到11日晚,3营战士越来越少,李延年前后五次重组队伍,每次都把散兵拢成整体。结果,部队顶住敌七次冲击,歼灭六百多敌。这仗打下来,不光是拼命,还得有科学指挥。志愿军总部后来评价,他整顿组织及时有力,为后续反击争取了时间。那次战斗后,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在朝鲜战场上用上,火力覆盖敌阵地,帮着稳住了局面。
东线德军越打越弱,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步兵打光了,失去武器的技术兵种也得上前线填线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