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69岁丞相张华被处死,夷灭三族。张华已经69岁了,为何司马伦还是不愿意

时光沉淀韵味 2025-09-11 17:31:40

300年,69岁丞相张华被处死,夷灭三族。张华已经69岁了,为何司马伦还是不愿意放过他呢?张华想明哲保身,置身事外,只能是这个结局。 300年,赵王司马伦采纳孙秀建议,派司马冏袭击宫廷,废黜贾南风,夺取朝政大权。旋即,司马伦派人去捉拿丞相张华,将其押赴刑场处死,时年69岁。 张华已经69岁了,垂垂老矣,他本想安享晚年,但明哲保身行不通,不愿意选边站就是这个结局。八王之乱中,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况且张华还是丞相。 290年,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位,贾南风实际掌握权力。贾南风为人狠辣,滥杀无辜,挑起八王之乱,朝政乌烟瘴气,但张华却得到重用。 贾南风掌权10年,西晋局势相对平稳,都是张华的功劳。张华具有一流的行政才能,能够很好处理各方关系,尽量维持西晋朝廷的运转,但张华却没有担当精神,不愿意冒风险。 都知道,西晋是否稳定,八王之乱是否扩大化,太子司马遹是关键人物。晋惠帝司马衷愚痴,生活都不能自理,充其量就是一个木偶而已,这是贾南风得以专权的重要原因。 贾南风的为人,谁都知道,但司马遹还活着,其他诸侯王就不敢轻举妄动,但贾南风却偏要跟太子过不去。贾南风想干嘛呢?她想除掉太子,消除隐患,这让许多大臣非常担忧。 裴頠,西晋名臣,贾南风的表弟,很有才华。裴頠不满意贾南风,担心她日后杀掉太子引起天下大乱,便找来张华、贾模商议,策划废掉贾南风,册立太子生母谢淑妃为后,以稳定人心。 裴頠与禁军将领关系好,也很有谋略,他一眼看出隐患所在,并提出解决隐患的办法,奈何张华、贾模墙头草,只想明哲保身。张华已经老了,他不像三十多岁的裴頠这么充满活力,他不愿意冒风险。 张华告诉裴頠,废后风险太大,稍有不慎,三族诛灭。张华的想法是,平日多找机会劝谏贾南风,让她善待太子,好让自己多活几年,不想惹事情。 张华不敢废后,裴頠很伤心,便告诉张华:“贾后继续胡来,天下大乱不远,到时谁也别想善终,都要承担这份痛苦”,而张华却无动于衷。 裴頠的忧虑,很快就成为现实,贾南风不光短浅,她居然真的废了太子,还派孙虑去许昌将其处死。300年,司马遹被杀,八王之乱也就进入下半场,诸侯王再也无所顾忌。 司马衷愚痴,但太子司马遹很聪明,是司马家族的希望所在。司马遹是司马衷唯一的儿子,西晋王朝的储君。司马遹被杀,谁来当储君呢?答案是,谁都有可能上位,故而诸侯王纷纷卷入内战,争夺权力。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司马衷的叔祖辈,对皇位发起冲锋。司马伦以为太子复仇为名,联合司马冏、司马雅、司马允等诸侯,出兵袭击皇宫,捉拿贾南风。 司马伦行动之前,派司马雅去找张华,希望张华支持司马伦,起草一份废黜贾后的诏书,并协助赵王稳定局势。张华知道事情有变,却依然不愿意担责任,他拒绝了司马伦,也不把消息告诉贾南风,不选边站。 张华想置身事外,司马雅很生气,直接告诉他:“已经是这个时候了,刀都架在脖子上,岂能不表态呢?丞相如此,祸害不远了。”司马雅言语带着威胁,张华也无动于衷,司马雅只好回去。 司马伦收拾了贾南风,而张华不愿意支持自己,故而十分生气,又担心张华被其他诸侯所利用,干脆派人去把张华抓起来,夷灭三族。 张华临时前,对着司马伦的部将说:“我是晋朝的忠臣,兢兢业业,为何要这么对我。”司马伦的部将也不客气,当即回复张华:“你说你是忠臣,为何不营救太子呢?” 张华继续辩解说:“我多次劝谏贾后,希望她善待太子,奈何贾后不听”。司马伦部将当即大怒:“既然贾后不听,你为何没下一步行动”。言外之意,贾后想要废掉太子,你就应该阻止,并采取行动,废了贾南风。 面对司马伦,张华多少有些不服,但依旧被夷灭三族。裴頠建议废后,司马伦已经采取行动,张华都不支持他们,错过了2次自救机会。 张华是当朝丞相,位高权重,又是贾南风一手提拔上来。如此,张华不能置身事外,他必须做出选择,明哲保身行不通,因为司马伦不允许。

0 阅读:22

评论列表

拒绝融化的冰

拒绝融化的冰

2
2025-09-12 08:56

树欲静而风不止,有时真是身不由己了

时光沉淀韵味

时光沉淀韵味

时光沉淀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