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在床,命不久矣,却还惦记着权力交给谁。他不停追问:“燕王还是不愿意辅政吗?”年幼的太子曹芳才8岁,朝中局势微妙,曹宇沉默不语,刘放急得直踩曹爽的脚,催他说“臣愿以死奉社稷”。 正文部分,我们得从头说起。公元239年,曹叡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这位魏明帝在位13年,算是曹魏政权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爹是曹操,他自己也算得上聪明能干,但身体不行,眼看着要咽气了。这时候,他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命,而是身后事——谁来辅佐年幼的儿子曹芳,稳住这个江山? 曹芳这孩子才8岁,啥也不懂,放现代就是个小学二年级的水平,指望他治国那是天方夜谭。所以,曹叡得找个靠谱的人辅政。当时曹魏朝廷里,能干的大臣和宗亲不少,但曹叡第一个想到的,是燕王曹宇。曹宇是曹操的儿子,曹叡的叔叔辈,按理说血缘近、资历老,是个合适人选。可问题来了,曹宇这人性格太谨慎,或者说有点“怂”,压根不想蹚辅政这趟浑水。 曹叡病床上问了好几遍:“燕王还是不愿意辅政吗?”曹宇为啥不愿意呢?不是他不忠,而是他太清楚这活儿不好干。辅政大臣听着风光,其实是个烫手山芋。曹芳小,朝廷里各种势力盯着,谁辅政谁就得扛雷。曹宇估计掂量了一下,觉得自己没那个本事,或者不想卷进这堆麻烦事儿,干脆就推了。 这时候,刘放跳出来了。刘放是当时朝廷里的重臣,算是曹叡的近臣,平时干的就是秘书长的活儿,管着机要文件,影响力不小。他一看曹宇不接招,急了。毕竟皇帝眼看要不行,辅政的人选再不定下来,朝局就乱套了。于是,他赶紧踩了曹爽一脚,示意他表态。曹爽是谁?他是曹真的大儿子,曹叡的堂兄弟,年轻有为,家里背景也硬。刘放催他赶紧说“臣愿以死奉社稷”,意思是让曹爽站出来,接下辅政的重担。 曹爽当时还没啥大功绩,主要是靠家族势力上位。他爹曹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战功赫赫,曹爽继承了爵位,算是个“官二代”。刘放为啥推他?一方面是曹爽年轻,能干活;另一方面,他跟曹氏宗亲关系近,能稳住内部。刘放这脚踩得挺急,但也踩得有道理,毕竟时间不等人。 结果曹叡最后定了两个人辅政:曹爽和司马懿。曹爽是宗亲代表,司马懿是外姓重臣,军权在握。这组合听着不错,一个管内,一个管外,互相牵制。可实际上,这决定埋了个大坑。曹爽年轻气盛,但政治经验不够,司马懿老谋深算,压根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把曹爽干掉了,曹魏的政权也一步步落到了司马家手里。 曹宇拒绝辅政,看似没担当,但也可能是看透了局势。辅政这活儿,不是光靠忠诚就能干好的,还得有手腕、有魄力。曹宇觉得自己不行,干脆不掺和,这也算一种自保吧。刘放的急切呢,则是另一种态度。他是职业官僚,皇帝一死,他得赶紧站队,确保自己的地位。所以他推曹爽出来,既是救急,也是给自己找靠山。 这事儿还有个背景,得提一下。当时曹魏内部,宗亲和外姓大臣的矛盾已经有点苗头了。曹操活着的时候,重用宗亲,但也给了外姓人才不少机会。到了曹叡这代,宗亲的地位还是高,可外姓大臣比如司马懿,已经开始掌实权了。曹叡选曹爽和司马懿搭档,本意可能是平衡两边,但没想到这平衡没维持多久,就彻底崩了。 公元239年的这次权力交接,是曹魏衰落的一个转折点。曹叡死后,曹芳上位,辅政大臣内斗,宗亲和外姓的矛盾加剧,最后便宜了司马家。这也说明,政权这玩意儿,光靠血缘和忠诚是撑不住的,还得看实力和手腕。
近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签署宪法修正案,正式将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定义为国家缔造
【19评论】【15点赞】
龍鳳麒๊๊๊
曹叡是曹操的儿子?小编安排的?
冬幕の蝉
什么鬼,垃圾号。曹叡的爹是曹操都能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