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1968年,“国歌之父”田汉被永久开除党籍,最终在监狱中去世,许多人认为他是冤枉死的,七年后,田汉的妻子才得知真相,没过一年,她也随他而去。 (信源:百度百科——田汉) 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无数人会心潮澎湃,共同唱响那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声音充满了力量,回荡在每一寸土地上,仿佛一种永恒的存在。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写下这歌词的人,最终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没有墓碑,甚至连一捧骨灰都没能留下。他的名字叫田汉,一个用生命谱写了最强音,自己却归于沉寂的人。 这首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一个最不自由的地方——监狱。在昏暗的牢房里,田汉把激昂的词句,匆匆写在了香烟盒的衬纸上,交给了前来探视的同志。 这份特殊的“手稿”,经由聂耳谱曲,立刻超越了它原本的身份——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它成了唤醒民族精神的号角,一种文化上的武器。 直到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正式立法,将这首歌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明确田汉为词作者。通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确认,他的名字与这个国家最嘹亮的旋律,被永久地绑定在了一起。他,似乎以最荣耀的方式归来了。 然而,符号的永恒,反衬的却是个人命运的残酷。就在国歌响彻云霄的时候,田汉本人的痕迹,却被一步步地抹去,直到彻底归于虚无。 一切的急转直下,始于那部名为《谢瑶环》的新编历史剧。一夜之间,这位被文艺界尊称为“田老”,与鲁迅、郭沫若齐名的文化巨匠,成了借古讽今的“大毒草”,变成了被重点批斗的对象。 巨大的折磨,让本就患有糖尿病的他,身体迅速垮掉。1968年,这位70岁的老人在狱中孤独离世。死亡登记表上没有“田汉”这个名字,只有一个冰冷的化名——李伍。没有告别,没有亲人,仿佛这个人从未存在过。 更令人心碎的是,他的家人对此一无所知。直到他去世整整7年之后,也就是1975年,家人才终于收到一份关于他的“通知”,内容却是:永久开除党籍。死亡,竟成了一种被追认的罪罚。 就这样这位这位曾经写出《义勇军进行曲》的伟大作词家,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死去了,这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也是社会的遗憾。 1979年,田汉终于获得平反,官方重新评价他为“忠诚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他的儿子田大畏怀着一丝希望,前往八宝山寻找父亲的遗骸,得到的答复却是:年代久远,记录混乱,找不到了。 就这样,这位国歌的词作者,连最后一点物质留存,也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有人说,他的骨灰或许被当作无主之物随意处理了。这成了一家人心中永远的痛。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或许只有回归情感,才能理解他真正的归宿。他的儿子曾说,父亲是一个感情异常丰富的人。他一生有过几段婚姻,从青梅竹马的早逝发妻,到遵从遗愿的短暂结合,最终找到了灵魂伴侣安娥。 安娥曾是他的秘书,更是他诗歌与戏剧创作上的知音。在田汉人生最困顿的时期,与安娥的情感成了他重要的精神支柱。即便后来安娥病重卧床,他仍不断写信,给予她活下去的勇气。 当安娥在丈夫死后7年,终于得知确切的噩耗时,她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她认为,死亡对田汉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和福气”。不久后,她也追随丈夫而去了。 爱人的这句话,或许比任何官方的平反都更具分量。在他最后的归宿里,没有名誉,没有骨灰,只有痛苦的终结。这是一种超越了政治与仇恨的、最私密的纪念。 田汉的命运,是一个深刻的悖论。我们拥有他最嘹亮的回声,却永远失去了他沉默的形体。我们高唱着他的歌曲,更应该记住那个赋予歌词灵魂的人,以及他所经历的一切。他的纪念碑,不在八宝山,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歌声里,这歌声是荣耀,也是一声对历史的永恒追问。
[中国赞]1968年,“国歌之父”田汉被永久开除党籍,最终在监狱中去世,许多人认
纸短情长啊
2025-09-06 11:51: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