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7年,唐朝老宰相王铎带着三百多口人和几十年积累的金银细软,浩浩荡荡回河北老家。他绝对想不到,自己这趟豪华返乡之旅,竟会被一个写诗的家伙给安排了。 那年初夏,王铎从长安出发,这位老宰相车队豪华,侍妾成群,行李车子排出去好几里地。 王铎出身太原王氏,是当时顶尖的名门望族,他当过宰相,也曾经临危受命带兵打过黄巢,这回他退休回家,名义上还是检校司徒、同平章事这样的大官。 但这时候的大唐已经乱成一锅粥,黄巢虽然被打跑了,但各地军阀割据,法律根本没人听,王铎本来打算走汴州这条线,听说前面有军阀秦宗权的部将孙儒在捣乱,赶紧改道。 想去魏博节度使乐彦祯的地盘躲躲,王铎跟乐彦祯有点交情,还特意派人先去送信,觉得这波稳了。 然而这封求援信却落入了“诗坛怨夫”手里,魏博节度使乐彦祯有个手下,叫李山甫。 此人是个天才诗人,诗名卓著,笔下辞藻华美,才情横溢,世人常将其与温庭筠、韦庄并提,但李山甫性情孤峭,恃才傲物,功名之心炽烈,他曾数次参加进士考试,但都名落孙山。 也因此,李山甫心中埋藏着对朝廷高官的深切怨恨,他早年赴长安科考时,曾满怀热望谒见当时身居宰辅、手握取士重权的王铎,希冀得到引荐。 不料王铎以其性情狷介、言辞过于锋芒毕露为由,未予青眼,李山甫自然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只认定是王铎的评语断送了他的前程,科场屡屡失意,多年蹭蹬于下僚,心中积郁的怨毒早已如深潭寒冰。 而王铎的求援信恰好落在了这位“诗坛怨夫”手中,李山甫枯坐灯下,眼中寒光闪烁,嘴角浮起一丝冰凉的笑意,报复的机会来了。 李山甫没扣下信,而是玩了个更阴的,他立马去找乐彦祯的儿子、当时实际掌权的乐从训。 李山甫对乐从训煽风点火,说王铎这趟过来可不是简单借道,他是朝廷三公,名声大,现在落魄了却带着这么多钱和美女,河北这帮军阀哪个不眼红? 王铎要是到了魏博,肯定把各路狼崽子都引来,咱们就成靶子了,麻烦立马就来,他还偷偷告诉乐从训,王铎带了多少好东西和漂亮小妾,拼命撩拨他的贪心,在乐从训动心后。 李山甫进一步献上毒计,不如使其人其财,永绝于道途,神鬼不觉,既可除一隐患,亦可获其厚资以养军。 他还深知乐氏父子兵力有限,恐难一举尽灭王铎数百之众,又恐走漏风声,便目光一转,将毒计投向了正肆虐陈、蔡一带的枭雄秦宗权的部将,嗜杀的孙儒。 李山甫建议乐从训借孙儒之刀,借刀杀人,以孙儒之贪暴,必如饿虎扑食,乐从训年轻又贪婪,一听这话,感觉正合心意,立马点头,按计行事。 光启三年四月初,王铎一行到了魏州西南的永济县境内,乐从训假惺惺地带着兵来“护送”了一段,尽地主之谊。 走到一个叫“高鸡泊”的荒凉地方,这里芦苇长得比人高,水道乱七八糟,自古就是土匪窝,乐从训的人马忽然找借口不走了,王铎只好自己继续往前。 没走几里地,前面尘土飞扬,杀声震天,孙儒带着他那帮如狼似虎的骑兵像潮水一样冲过来,王铎的家兵虽然拼命抵抗,但事发突然,人又少得多,一下子就被冲垮了。 一代名相王铎,和他的儿子、侄子、家眷、仆人三百多口,不管贵的贱的老的少的,全被杀死,尸体扔得到处都是。 几十年积累的珍宝钱财,一眨眼就被抢光了,高鸡泊的春风里,全是血腥味,这场惨剧过后,除了漂亮点的侍妾被抢走,没一个活下来的。 王铎的死讯传回朝中,朝廷闻讯震悼,却连象征性的追责亦无能为力,最终不了了之,魏博乐氏父子与秦宗权部将孙儒,都成了实际受益者,李山甫也因为“献策有功”,在乐从训处愈发得意。 不过天道好轮回,乱世报应来得快,没过几年,魏博内部兵变,乐从训被杀,乐彦祯也被兵变的人抓起来处决,脑袋挂在魏博军营门口示众。 至于李山甫,可能死在乱军里,也可能不知道跑哪个角落躲起来了。 王铎的悲剧,是晚唐末世的一个缩影,藩镇割据,中央说话没人听,节度使就是土皇帝,连宰相都敢下手。 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有本事的官员被排挤,科举乱套,让很多像李山甫这样有才学的寒门士子没路往上走,心里积攒的怨气最后变成了祸害社会的破坏力。 一个宰相,死得不明不白,一个诗人,手上沾满了血,一个王朝,在没办法中,一步步走向玩完。 主要信源:(旧唐书·王铎传)
其实,蔡廷锴很可惜,南昌起义后跑路,后来,福建事变可以回来的。如果,蔡廷锴回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