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特朗普突然对印度祭出25%的惩罚性关税,理由是印度违反美国对俄制裁、大量进口俄罗斯打折石油。 这一举措直接戳中印度经济软肋——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出口市场,印度每年对美出口额高达870亿美元,其中纺织、珠宝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过半。 关税一加,印度企业成本飙升,莫迪政府连续四次拒接特朗普电话,转而加速与中日接触,甚至罕见地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沙利文对此直言:“特朗普亲手把印度推向中国怀抱,这简直是给北京送大礼。” 印度的反应只是冰山一角。特朗普的“分层加税”政策早已引发盟友集体反弹:对欧盟、日本加征15%关税,对巴西直接拉到50%,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未能幸免。 唯独对中国,特朗普始终未敢轻举妄动——中国掌控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持有近万亿美元美债,美企在华年销售额超7000亿美元。这种“选择性强硬”让盟友彻底寒心: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同步宣布对美报复性关税,威士忌、大豆等农产品成为重灾区,直接导致特朗普在农业州的支持率暴跌。 更讽刺的是,金砖国家趁机推进本币结算,巴西央行公开表示将逐步削减美元储备,特朗普亲手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 乌克兰问题上的激进主张,则让特朗普陷入另一场外交危机。他不仅暂停对乌军事援助,还试图迫使乌克兰接受没有安全保障的停火协议,甚至提出用矿产资源换取援助的“土地交换方案”。 这一系列操作彻底激怒欧洲:2024年美国虽是乌克兰最大援助国,提供1197亿美元支持,但欧洲的持续输血同样关键。当特朗普突然“断粮”,乌克兰的“海马斯”火箭炮和“爱国者”防空系统面临弹药枯竭时,欧洲国家集体反对特朗普的“交易外交”,坚持维护乌克兰领土完整。 泽连斯基的沉默与欧洲媒体的尖锐批评——“美国正把乌克兰变成棋子”,让特朗普的外交信誉雪上加霜。 国内层面,特朗普的孤立态势愈发明显。联邦上诉法院8月27日以7:4的投票结果裁定,其对多国加征关税的做法“越权无效”。这一判决在特朗普宣布参选总统的背景下,无异于一记重拳。共和党内部建制派议员开始与民主党在贸易政策上达成默契,试图遏制特朗普影响力。 沙利文的高调发声,更被视为民主党策动的“合围演习”——他虽多次提及中国,但语气中透露出“不得不承认”的无奈,直言中国通过RCEP深化东盟合作、与欧盟推进投资协定、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升至42%,正用多边主义赢得信任,而美国却在单边主义中失去朋友。 数据佐证了沙利文的观点。环球时报民调显示,巴西、墨西哥等国对中国的正面看法大幅上升,巴西人对美国的负面评价从24%翻倍至48%,对中国的好感度则从38%涨至49%。 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成果更具说服力:2024年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达22.1万亿元,波黑伊沃维克风电场年发电量2.59亿千瓦时,还保护了当地野马栖息地。反观美国,特朗普退群成瘾——退出《巴黎协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法国总统马克龙都公开嘲讽:“美国的全球品牌已经冲进马桶了。” 这场风暴的深层逻辑,是特朗普“高压博弈”政策与多极化世界格局的激烈碰撞。当盟友开始计算“去美国化”的成本收益,当全球民意转向认可中国的发展模式,美国单边主义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沙利文的批评或许带有党派色彩,但他揭示的真相不容忽视:一个失去盟友信任的超级大国,终将面对国际影响力加速衰落的现实。 这场政坛地震会如何收场?特朗普的“交易艺术”能否在2025年的新格局中重获生机?中国在全球信任格局中的崛起,又将如何重塑国际秩序?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8月中旬,特朗普突然对印度祭出25%的惩罚性关税,理由是印度违反美国对俄制裁、大
现象研析所
2025-09-03 23:58: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