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放出狠话:如果中国真有一天开打,别以为手里握着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无忧!扎哈罗娃在记者会上说,如果美国在日本部署导弹,俄罗斯和中国会不只政治回应,她强调中俄伙伴不针对别人,但面临侵略,能结合力量,这话从俄罗斯经验来,意思是光有装备不行,得有实际反制。 2025年9月,美军计划借联合演习之机,将“堤丰”中程导弹系统部署至日本。该系统可搭载“战斧”巡航导弹,射程覆盖俄罗斯远东地区及中国东部沿海。 俄罗斯对此反应激烈,塔斯社、《消息报》等媒体连续刊文,称这是美国“破坏地区稳定”的又一铁证。扎哈罗娃更直言,这种部署将“加剧核大国间的紧张局势”,甚至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 俄罗斯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制裁:从冻结资产到切断SWIFT支付系统,从限制芯片出口到封锁能源市场,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工业遭受重创。 例如,因缺乏西方芯片,俄军部分导弹生产被迫停滞;因被踢出国际金融体系,俄企业海外业务几近瘫痪。这些教训让俄罗斯深刻认识到:现代战争早已超越“枪对枪、炮对炮”的传统模式,经济封锁、技术断供、舆论抹黑等“暗处杀招”,往往比明面上的炮火更具杀伤力。 这种认知被扎哈罗娃巧妙地传递给了中国。她提到,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遭遇的“切肤之痛”,正是中国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 比如,美国若对中国发动类似制裁,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国际贸易甚至民生供应都可能受到冲击;若西方媒体联手发动舆论战,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内稳定也可能面临考验。更关键的是,美国正试图拉拢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构建针对中国的“包围网”。2025年初,美日韩联合军演规模再创新高,演习科目直指“联合作战”,其威慑意图不言而喻。 但俄罗斯的提醒并非单纯“泼冷水”。作为中国的重要伙伴,俄罗斯自身也在用行动展示“反制之道”。面对美国在日本的导弹部署计划,俄方已明确表示将采取“恰当的军事技术措施”,包括加强远东地区导弹防御、扩大与中国的联合军演等。 2025年7月,中俄“北部·联合-2025”演习在鄂霍次克海举行,双方首次实战化演练了联合反导、海上封锁等科目,被外界视为对美国亚太军事部署的直接回应。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未雨绸缪。近年来,中国加速推进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自主化,2023年国产芯片自给率已突破30%;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东盟、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23年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增长18%,有效分散了西方制裁的风险。 在金融领域,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2025年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升至4.2%,创历史新高。这些举措,让中国在面对潜在冲突时,拥有了更厚的“安全垫”。 扎哈罗娃的表态,本质上是俄罗斯基于自身经验的战略警示。它揭示了一个真相: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航母和导弹是“明牌”,而经济韧性、技术自主、舆论话语权等“暗牌”,往往决定着胜负的天平。 对俄罗斯而言,与中国深化合作是应对西方围堵的必选项;对中国来说,俄罗斯的提醒则是一面镜子——既要看到自身军力的进步,也要警惕那些藏在暗处的风险。 这场关于“暗处杀招”的讨论,远未结束。当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步步紧逼,当西方制裁的阴影始终笼罩,中国该如何在“明牌”与“暗牌”之间找到平衡? 或许,答案就藏在扎哈罗娃那句未明说的话里:真正的威慑,从来不是靠装备堆砌,而是让对手明白,任何挑衅都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那么,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俄罗斯媒体放出狠话:如果中国真有一天开打,别以为手里握着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无忧!
现象研析所
2025-09-03 23:30: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