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汽车出口0辆,日本685万辆。 2008年,中国汽车出口68万辆,日本672万辆。 2018年,中国汽车出口104万辆,日本482万辆。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日本442万辆。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6万辆,日本421万辆。 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308万辆,日本204万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从1985年到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经历了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上升之路,起初,没有人会把中国和“汽车出口大国”这几个字联系在一起,那时候的中国,造车技术刚刚起步,出口更是遥不可及,那一年,日本出口了685万辆汽车,而中国的出口数字是实打实的零,不是几辆,也不是个位数,而是一个彻底的零。 时间来到2008年,中国终于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些存在感,出口了68万辆,这一年,日本的出口量仍高达672万辆,两者之间的差距依旧巨大,但这68万辆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工人和科研人员十几年来默默耕耘的结果,从无到有,从模仿到自主,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聚集起属于自己的动力。 2018年是另一个值得记住的时间点,这一年,中国汽车出口量提升到104万辆,日本则降到了482万辆,虽然差距仍在,但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中国在追赶,日本在减速,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新能源赛道上开始加速,并逐渐拉开与传统车企的技术距离。 真正让全球市场为之一震的,是2023年,中国出口491万辆汽车,日本为442万辆,这一年,中国第一次在出口数量上超越了曾经的世界第一,数字变化背后,是几十年积累的厚积薄发,更令人惊讶的是,到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量已达308万辆,而日本仅为204万辆,变化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很多人觉得中国汽车出口靠的是便宜,靠的是铺量,但事实远比这复杂,中国汽车能走到今天,靠的是硬核的技术积累和完整的产业链整合,从动力电池到智能驾驶,从电控系统到整车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在发生着质的飞跃,比如国产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已经轻松突破1000公里;充电10分钟,行驶400公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这是靠一代又一代技术人员一点一滴堆出来的结果。 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技术上的突破,为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池技术方面,宁德时代推出的CTP方案,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领先优势,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则解决了安全性问题,还降低了成本,而电驱方面的“12合一”集成系统,不仅让整车更轻,还能适配不同国家的法规和需求,这种能力,不是靠几场营销或者价格战就能建立起来的。 更令人佩服的是中国车企“出海”的方式,不是简单地把车卖到国外,而是把整套产业链、技术体系和制造标准一并输出,在印尼、泰国、巴西,中国品牌纷纷建厂投产,带动本地就业,也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奇瑞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建立了销售点,平均每29秒就有一辆中国车出口,这种规模化、系统化的出海,在全球汽车史上都十分罕见。 而曾经的霸主日本,正在经历一个不太好的周期,过去20年,日本汽车出口量减少了三分之二,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40%,日本车企依旧在燃油车上死守阵地,而全球市场的趋势已经明确指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不是一时的销量波动,而是赛道的根本变化,中国选择了新能源这条路,并且走得又快又稳。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在智能化上的布局已经拉开了代差,国内新车几乎都具备OTA升级能力,从车机系统到智能驾驶,软件可以不断迭代,这意味着,一台车买回家后不再是“固定的样子”,而是随着技术进步持续进化,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软硬件协同、生态系统成熟的体现。 中国车如今已经不只是卖进发展中国家,在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中国车的销量也在迅速增长,过去这些地方是日系、德系车的天下,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尝试来自中国的新品牌,不仅是性价比,更是新技术带来的体验感,在逐步打破消费者的刻板印象。
继续“尽显颓势”!比亚迪集团8月份销量出炉,全系新车销量373626辆,乘用车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