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投诉】绍兴纪念馆一面鲁迅手夹香烟的网红打卡墙被人投诉,投诉者认为会引导人室

沂蒙山上匹狼 2025-09-01 08:31:37

【投诉投诉】

绍兴纪念馆一面鲁迅手夹香烟的网红打卡墙被人投诉,投诉者认为会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会误导青少年。

鲁迅手上的烟,夹了近百年,早已成为历史文化的符号。

鲁迅抽烟壁画,来源于一张1936年10月8日拍摄于上海的照片。这张照片捕捉了鲁迅先生深沉、冷峻、富于斗争精神的形象。他手指夹着香烟,眉头微蹙,目光如炬望向前方,仿佛正在深思中国的命运与未来。

这是鲁迅生前最后一张照片。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作家阿累写了一篇题为《一面》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编入了语文课本。课文中详细描写了鲁迅抽烟:“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如果说鲁迅抽烟的壁画危害他人健康,误导青少年,那么六年级上册第19课的《一面》对青少年的误导更严重,因为许多学生对鲁迅抽烟的印象就是从这篇课文里得知的。

如果说鲁迅抽烟的壁画危害他人健康,误导青少年,那么:鲁迅先生还写阿Q去对吴妈说“我要和你困觉”,还写人臆想他人要吃自己,写自己看社戏偷罗汉豆吃,写孔乙己说偷书不算偷,等等,岂不是更会误导青少年。

如果说鲁迅抽烟的形象危害他人健康,误导青少年,那么司马光砸缸就是暴力,变形金刚就是损坏地球,蜘蛛侠就是破坏公物,维纳斯更是必须把衣服穿上了,李白的《将进酒》必须改成《将进茶》。

当人们习惯用投诉替代交流,当文化阐释让位于道德审查,实在是太可怕了,任其蔓延之下的社会,将变得人人自危,人人自困,人人猜疑的恐怖主义。

我写公众号10年,被恶意投诉无数,公众号阵亡了5个,粉丝失踪了20多万人。作为一名服役26载的老兵,我心理强大着,只要自己说的是真话,实话,才不管什么人的投诉和说三道四。

但是转业进高校工作10年来,我身边一些认认真真教书育人的教工,仅仅因为学生的好恶或被管教,在学生和家长无死角投诉下,腰越来越弯,脸越来越腊黄,他们窘迫的境遇和状态,让人忧虑。当人民教师频繁遭遇人民投诉甚至成为职业风险时,一些老师往往选择明哲保身,他们不敢创新教学,不敢管教学生,最终损害的是教育质量,最终受害的是投诉者,是国家和社会。

如果文化场所动不动因历史原貌的呈现,频繁遭遇投诉,那博物馆或将清空所有展现古人饮酒的场景,历史教材也需要删除一切不符合当代价值观的记载。

如果我们开始用现代标准来审查历史人物,那么很多历史人物都可能面目全非。就像网友提到的,毛主席喜欢吃的红烧肉,现在可能也会被某些人认为过于油腻不健康。

喜欢投诉的人中,有一类是喜欢通过否定他人行为,来强化自身道德立场,填补自我价值感缺失的焦虑。投诉鲁迅夹烟画会误导青少年,本质是把青少年当弱智当笨蛋对待。

现实中,许多人的不满和正义感,并不是想守护秩序,仅仅想消灭异己。

鲁迅被投诉,因为他一直是“正人君子”的眼中钉,任何时代都容不下他。在那个时代鲁迅应该想到2025年的今天,也许当年就不会“草率”的弃医从文,老老实实地做个医生去治病救人。

眼下,投诉文化的泛滥已成我们这个社会肌体上的痼疾,当举报从维护公益的利器异化为排除异己的捷径,当道德审判取代理性讨论,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正义过敏症"的蔓延。

鲁迅画像前的投诉者或许未曾想过,当年正是先生用文字痛斥的"看客心态"与"告密习气",如今却借道德之名还魂。这种动辄投诉的恶习,本质是公共能力的退化,是理性让位于情绪的精神懒怠。从商鞅“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到明清“风闻言事”,历史一次次证明,狭隘、保守、僵化,三者合流就会形成一种软暴力。不烧书,却让书进库房;不杀人,却让人噤若寒蝉。

而鲁迅之所以至今仍被需要,是因为其批判性思考成为防止社会意识僵化的活性因子。回望历史长河,社会活力的标志从来不是整齐划一的纯洁无瑕,而是不同观念在碰撞中激发的创造力。盛唐气象离不开胡汉文化的交融激荡。

一支画中烟斗引发的风波,测量着我们时代的精神大气压:当社会能够宽容一幅画中的烟雾,才可能接纳思想市场上的百家争鸣;当文化记忆不再被轻易修改,民族的精神图谱才能保持其丰富性与真实性。

文化自信不该在投诉信中生长,而应该在维物史观和开放包容的土壤里扎根。与其熄灭鲁迅手中的香烟,不如点燃更多理性思辨的火种。与其P掉鲁迅的烟,不如教会孩子读懂《药》里的清醒。

(来源: 酌月楼002 原创: 酌月楼小酌)

0 阅读:2
沂蒙山上匹狼

沂蒙山上匹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