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国一架战机被日军击落,飞行员跳伞求生,谁知,竟落到了日军阵地,一群鬼子随即包围了他,可没想到,这位飞行员的举动让日军大为赞扬。 1937年8月的上海,战火已将整座城市笼罩在硝烟之中,淞沪会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天空中不时传来轰鸣声,那一天,一架中国空军的霍克战机在虹口上空完成投弹后,被敌军密集的高射炮击中。 烈焰迅速吞噬机身,战机拖着黑烟在天空中摇晃,终于失去控制,就在这生死一线间,机舱里年轻的飞行员毅然拉开降落伞。 伞花在空中张开,带着他缓缓坠落,可风向突变,他并未降入安全区域,而是直直飘进了敌军阵地,数十名日军举枪围拢过来。 这名年轻人叫阎海文,辽宁北镇人出身农家,自幼寡言却性格坚毅,他的少年时代正值国家蒙难,年仅十五岁的阎海文随母亲逃离故土,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在日记中写下“国将不国,痛心至极”。 这不仅是愤慨的抒发,更是他后来走上报国之路的根源,流亡求学期间,他深受救亡思潮感召,立下心愿要以飞行报效国家。 数年后,他考入了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六期,在那里他经历了最为严苛的训练,训练的艰苦和危险并未让他退缩,他明白这不仅是技巧的磨炼,更是未来战场上生死的保障。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第五大队二十四中队,成为当时中国空军的中坚力量之一,年轻的他常常翻阅地图,研究航线,时刻准备迎接一场不知何时到来的战斗。 1937年夏天,淞沪会战打响,中国空军在数量和装备上都远不及对手,却依旧肩负起掩护陆军、轰炸敌阵的重任。 8月17日,阎海文接到命令,驾驶2510号战机前往轰炸日军虹口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那是一个防御极为严密的目标,任务几乎注定九死一生。 编队呼啸着掠过黄浦江,他紧随僚机俯冲,穿越敌军防空火网,将炸弹准确投向目标,轰鸣声中,爆炸撕裂了敌阵,他完成了任务。 可就在返航时,战机尾部被炮火击中,火舌顺着机翼蔓延。危急之际,他竭力操纵飞机远离市区,避免坠落在居民聚集地,直到机身彻底失去控制,他才跳伞逃生。 最终他跌落在日军阵地附近的公墓一带,几乎瞬间,大批敌兵围了上来,阎海文迅速挣脱伞带,拔出随身手枪,寻找废墟作掩护,此刻他孤身一人,身边只有手枪和几发子弹,敌我悬殊,可他并未动摇。 子弹一颗颗射出,他击倒了冲锋的士兵,甚至有敌军指挥官在慌乱中受伤,短暂的交火中,他以顽强的意志阻挡住数十人的围攻。 弹药渐渐耗尽,只剩最后一颗子弹,他的身影被重重包围,刺刀和枪口已逼近,投降的喊声不断传来,可他早已做出决定。 想到东北的沦陷,想到航校石碑上“身体、飞机与炸弹当与敌阵同归于尽”的誓言,想到无数同胞正在血战前线,他举起手枪,将最后的子弹对准自己。 敌兵本以为能捕获一名俘虏,却只见他倒在尘土中,仍紧握那把空枪,短暂的寂静之后,围拢的人群慢慢低下枪口,面对这份不屈的决绝,连侵略者都被震撼。 日军在他遗物中发现写有姓名的飞行帽,确认了身份,不同于往常的冷酷处置,他们竟在阵地附近为他安葬,并竖起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中国空军勇士之墓”。 几周后消息传到日本本土,引发舆论震动,东京一度举办展览,展出他的飞行服和降落伞,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即便是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位中国青年以生命展现出的气节。 在中国阎海文的殉国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战后阎海文被追赠为空军中尉,遗骸迁葬至南京航空烈士公墓,2014年,他被列入首批抗日英烈名录,他未能回到东北,但名字却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之中。 一个人的生命或许短暂,但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他用最后一颗子弹守住了军人的尊严,即使身处敌阵,他依旧选择以死明志,阎海文的名字,不仅属于那个硝烟弥漫的1937年,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记忆。 信源:中国青年报——“空中勇士”阎海文:救国之志永存于心
要是真打起来,美军会不会狂轰滥炸中国?一句话,只要它们的轰炸机敢从航母上起飞、从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