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两个虚弱不堪的红军来到了甘肃镇原县,张口就要见刘伯承,谁知刘伯承刚出来,两个红军就晕倒在地上! 1937年,红军刚在甘肃会宁会师没多久,三大主力聚齐了,本来是件大喜事,可国民党那边不干了,蒋介石赶紧调兵遣将,打算在西北把红军一锅端。红军领导层一看形势紧迫,就想开辟一条通道去新疆,争取苏联的援助啥的,这样才能站稳脚跟。结果,红四方面军主力抽出来两万多人,渡过黄河进了河西走廊,这支部队就叫西路军。徐向前和陈昌浩领头,部队里有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还有总部的一些人,总共两万一千八百来号人,占了当时红军总数的五分之二。 西路军一过河就碰上麻烦。国民党军队和马家军那些骑兵追得紧,河西走廊地形又窄又长,补给跟不上,部队装备本来就差劲,只有步枪啥的,弹药也不多。在宁夏那边没啥群众基础,国民党部队从东边堵,马步芳、马步青的骑兵从西边来,夹击得厉害。部队刚到古浪、永昌一带,就打了好几场硬仗,损失了不少人。想想看,红军战士们在风沙里坚持,可敌人的飞机大炮轰过来,骑兵又冲锋,仗打得越来越难。到了1937年初,西路军已经在祁连山一带转战,物资耗光了,伤员一大堆,没法及时救治。 中央那边知道西路军情况不妙,就赶紧组织援西军来接应。刘伯承当司令,张浩是政委,带了红四军、红二十八军、红三十一军、红三十二军加上骑兵团,从陕西淳化、三原一带出发,日夜赶路。1937年3月5日动身,10日左右就到了甘肃镇原县,那里成了援西军的总部。刘伯承他们一来,就开始收容西路军的散兵游勇,还派人去祁连山搜救。援西军总共一万多人,任务就是援助西路军剩下的力量,避免全军覆没。 西路军那边,1937年3月14日在祁连山石窝山开了个会,决定把剩下兵力分成三部分,分散打游击,这样不容易被一网打尽。陈昌浩和徐向前得回去陕北汇报情况,得让中央知道西路军到底咋回事。为了护送他们俩安全回去,选了警卫排长肖永银和作战参谋陈明义,带了几十个战士负责。肖永银是红四方面军的老兵,之前在鄂豫皖打过仗,陈明义也是总部参谋,经验丰富。这俩人接了任务,就带着队伍护着陈昌浩和徐向前往东走。 路上可不是一帆风顺。刚走没多久,就遇上土匪拦路,那些家伙想抢东西,好在没枪,战士们冲上去就把他们打跑了。可这事让陈昌浩和徐向前意识到问题大条了,部队弹药快没了,西路军打了几个月,子弹早耗光了。要是碰上马家军或国民党大部队,咋办?几十人一块走,目标太大,容易被盯上。于是,他们决定再分散队伍,陈昌浩和徐向前单独把肖永银和陈明义叫过去,给了他们一封信。信里写了西路军西征的各种问题,比如装备差、没补给、敌军围堵啥的,得带回去给中央。还叮嘱他们绕道走,别走大路,马家军已经封锁了陕北的入口。肖永银和陈明义就把信藏好,继续往前。 分开后,这俩人挑小路南下,先进了祁连山。山里白天热晚上冷,他们白天躲起来,晚上赶路。祁连山地势高,雪多,路上还得避开马家军巡逻。子弹没了,只能靠小心翼翼不被发现。出了山,又往东北走,进了腾格里沙漠边上,那地方干旱,渴得要命。幸好碰上商队,给了点水和吃的,才熬过去。终于看到长城了,可俩人已经瘦得不成样,衣服破烂,讨饭打听红军消息,一路坚持。四个月后,1937年7月,他们听说援西军在甘肃镇原,就赶过去。到了那儿,看到红军,就说要见刘伯承,结果刘伯承一出来,他们俩就倒地了,把信交上去。刘伯承接了信,说了句回来了就好。 这信一到中央,西路军的惨况就全暴露了。西路军失败不是小事,全军基本覆没,死了一万多,剩下的被俘或分散。中央后来分析,战略上有点问题,渡河后没及时调整,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蒋介石的部队和马家军配合默契,西路军孤军深入,没后方支持。援西军到了镇原后,也没救出多少人,因为西路军主力已经在倪家营子一战全没了。刘伯承他们开了会,通报情况,上百个团级干部哭成一团,那场面想想就心酸。西路军那些战士,大多是川陕根据地的骨干,损失太大了。 肖永银和陈明义在镇原歇了段时间,身体好转后,就跟着刘伯承继续干革命。抗日战争爆发,部队改编成八路军129师,他们俩都参加了山西的战斗,神头岭啥的,立了功。解放战争时,肖永银去了华中,陈明义后来还参与了西藏的事。1955年授衔,两人成了少将,继续在军区干。徐向前后来也回到了延安,中央没怪他,还让他继续领兵。陈昌浩呢,回延安后工作调整了点,但也没啥大问题。 后来,党史里对西路军有专门研究,说是执行中央任务,但执行中出了偏差。河西走廊那地方,地形不利,马家军熟悉地势,骑兵优势大。西路军从渡河到失败,几个月时间,仗打得苦,祁连山战役、梨园口战役啥的,都损失重。中央派援西军,就是想拉一把,可惜晚了点。镇原县现在还有纪念馆,记着援西军的事,提醒后人那段历史。肖永银他们俩,算是幸存者,带回情报,对后来抗日有帮助。
1937年,两个虚弱不堪的红军来到了甘肃镇原县,张口就要见刘伯承,谁知刘伯承刚出
历史破局者
2025-08-29 13:07:15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