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慷慨赴死时年仅36岁,建国后毛主席为何说:以后要少纪念他? 麻烦各位读者点

琴音流转 2025-08-29 12:11:57

瞿秋白慷慨赴死时年仅36岁,建国后毛主席为何说:以后要少纪念他?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瞿秋白同志是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5年,这位年仅36岁的革命家在福建长汀罗汉岭英勇就义。 临终前他环顾四周青山,从容说道"此地甚好"。 展现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 父亲瞿世伟是传统知识分子,母亲金璇也颇具文学修养。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瞿秋白自幼饱读诗书,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又对新思想充满好奇。 这种双重文化背景为他日后成为杰出的革命理论家奠定了基础。 17岁时,他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俄语和文学。 在此期间接触新文化运动思想,逐步确立了自己的革命理想。 1920年,瞿秋白以《晨报》特约记者身份赴苏联考察。 在苏期间,他亲眼目睹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的深刻变革。 深受触动,撰写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著作。 成为第一个系统向国内介绍苏联革命经验的中国人。 1922年,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段经历使他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推动者。 1923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瞿秋白作为共产党代表,参与起草了国民党一大宣言。 他对革命纲领的深刻理解甚至超过许多国民党元老。 孙中山先生对他赞赏有加。 这段经历使他被誉为"国共合作的牵线人"。 在合作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党的原则,为促进两党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瞿秋白临危受命,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挽救了革命事业。 此后他赴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31年回国后,他在上海养病期间结识鲁迅。 两人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结下深厚友谊。 期间他翻译了大量俄文革命著作。 包括广为传唱的《国际歌》中文版。 这些译作对推动革命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4年,瞿秋白来到中央苏区,主要负责教育工作。 面对苏区文盲率高、学校稀少的现状,他创办苏维埃大学。 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为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 毛泽东同志曾公开尊称他为"老师"。 充分肯定他在理论教育和革命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1935年红军长征时,瞿秋白因肺病恶化被迫留下。 次年2月在转移途中不幸被捕。 蒋介石曾亲自劝降。 但瞿秋白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就义前他高唱《国际歌》,用中俄两种语言高呼革命口号。 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气节。 他的英勇事迹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 瞿秋白在狱中撰写的《多余的话》,流露了一些知识分子特有的情感。 这使他的历史评价一度出现争议。 但毛泽东同志始终肯定他的革命贡献。 1950年亲自为《瞿秋白文集》题词。 1955年党中央将他的遗骨迁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安葬仪式。 这些举措体现了党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 1962年,随着中苏关系变化,毛泽东同志提出"少纪念瞿秋白,多宣传方志敏"的意见。 这主要是基于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需要的考虑。 1980年,党中央重新肯定瞿秋白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地位。 给予了他应有的历史评价。 瞿秋白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典范。 他翻译的《国际歌》至今仍在传唱,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如今,他的故居和纪念馆已成为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供后人瞻仰学习。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继续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书香司法》党史小故事|翟秋白:抛却旧时代,奋斗寻光明)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