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

古今知夏 2025-08-28 09:19:09

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这就算了,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 这话听着是遗憾,实则是把印度制造业的 “病根” 摆到了台面上 — 它从来不是 “运气差没接住机会”,而是从根上就没准备好接机会。 谁能想到,“印度制造” 喊了 10 年,越喊越倒退?2014 年莫迪政府上台,把 “印度制造” 当国家战略,喊着要让制造业占 GDP 比重冲到 25%,还砸了万亿卢比搞补贴。 可 2023 年数据一出来,所有人都傻了眼:制造业占比不仅没涨,反而从 15% 跌到了 14%。更讽刺的是,美西方这些年喊着 “供应链离开中国”,印度以为自己是头号备选。 结果 2022-2023 年流到印度的制造业外资,比 5 年前还少了 12%。那些本可能落地印度的工厂,最后全跑到了越南、墨西哥 — 印度连 “备胎” 都没当好。 印度为啥这么自信能取代中国?说白了是两个 “幻觉” 骗了自己。第一个幻觉,是把 “人多” 当成了 “制造业优势”。印度总觉得,中国靠 14 亿人撑起了制造业,自己也有 14 亿人,肯定能做得更好。 可它忘了,中国制造业崛起时,有 8000 万经过职业培训的技术工人,能玩转精密组装线;印度呢?至今只有 1500 万产业工人接受过系统培训,近 40% 的劳动力连基础读写都费劲。 这样的 “人口红利”,其实是 “人口负担”— 苹果在印度的工厂,连简单的手机屏幕组装都常出次品,最后还得从中国调工人过去救场。 第二个幻觉,是把西方的 “甜言蜜语” 当成了 “真金白银的支持”。美西方这些年总夸印度 “潜力巨大”,把印度拉进 “印太经济框架”,说要帮它建供应链。 可事实是什么?美国推动的 “芯片四方联盟”,给印度的只有 “技术培训”,核心的芯片制造技术半点儿没给;欧盟跟印度签的合作协议,直接把汽车、电子这些高端制造领域排除在外。 西方要的,从来不是一个 “能超越中国的印度”,而是一个 “能制衡中国的棋子”。印度却当了真,以为靠西方就能飞,结果等来了外资撤退的现实。 更要命的是,印度自己把 “产业链的腿” 给打断了。印度是联邦制,各邦有自己的税收、土地政策,就算 2017 年搞了统一税制,各邦还是能玩花样。 2023 年,有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想把配件从泰米尔纳德邦运到古吉拉特邦,就因为两邦对税率解读不一样 — 一个按 18% 收,一个要补到 28%—— 货物在边境堵了 12 天,光滞港费就赔了 200 万卢比。 还有更离谱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为了拉选票,直接禁了外地水泥入境,说要 “保护本地企业”,结果当地汽车产业园的厂房成本一下涨了 30%。中国有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一天就能对接完;印度倒好,国内先搞 “关税壁垒”,产业链怎么可能做得起来? 再看看越南,印度更该脸红。越南没喊那么多口号,却默默把事做了:2016 年定了电子产业升级计划,10 年投 100 亿美元建芯片封装、显示屏制造线,就算疫情来了也没停;外资企业去越南,政策一给就是 10 年不变,不会因为换个政府就作废。 三星在越南砸了 170 亿美元,建成了从零件到整机的完整链条,2023 年越南电子产品出口 1400 亿美元,是印度的 2.3 倍。 印度呢?2019-2023 年,光因为中央和邦政府政策打架,就有 13 个外资项目撤资,50 多亿美元打了水漂。 连周边合作都能拖垮制造业,印度也是没谁了。制造业要高效,就得靠跨境物流省成本。印度跟孟加拉国 2021 年就说好,修条跨境铁路连接阿萨姆邦和吉大港,这样印度东北部的产品出海能省 40% 运费。 结果呢?因为两国在一个小村庄的领土争议,铁路至今没动工。东北部的工厂只能走国内陆路,物流成本比越南高 25%。就这么把 “省钱的路” 堵死,制造业怎么有竞争力? 帕纳加利亚的反思,其实是给印度敲了个警钟:制造业不是喊口号就能搞起来的。印度现在的问题,是 “想当巨人,却没长骨头”— 想要取代中国,却不愿花力气培训工人;想要西方支持,却没看清人家的真实目的;想要建产业链,却先搞内部分裂。 现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窗口还没关,但印度要是还不解决这些根上的问题,下一个 10 年,可能连 “反思的资格” 都没了。毕竟资本不傻,不会一直等一个 “只画饼、不做事” 的市场。

0 阅读:85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