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15日,著名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儿子,在家中自缢身亡。他叫陈掖贤,是北

南风意史册 2025-08-27 11:34:03

1982年8月15日,著名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儿子,在家中自缢身亡。他叫陈掖贤,是北京一家机电研究院的职工。这一天陈掖贤没有去上班,单位的同事担心他出事,到家中去探望。因为在此之前,陈掖贤在家中孤零零一人,差点儿饿死。   “母亲是英雄,但我不能靠她的光环活着。”陈掖贤对前来送烈士抚恤金的政府工作人员说道。这位抗日英雄赵一曼的独子,此刻正站在简陋的宿舍里,眼神坚定却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陈掖贤的成长经历充满坎坷。1929年出生后不久,母亲赵一曼就奔赴东北抗日战场,父亲陈达邦也被派往国外工作。他被寄养在伯父家中,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性格变得内向而敏感。直到1950年,他才知道母亲就是著名的抗日英雄赵一曼,这个事实让他既骄傲又痛苦。   “母亲为国牺牲是光荣的,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当政府要发放烈士抚恤金时,陈掖贤这样拒绝。有人劝他改善生活条件,他说:“比起母亲受的苦,我这点困难算什么。”   同事建议他申请特殊照顾,他却表示:“英雄后代更应该自食其力。”陈掖贤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每月69元的工资经常被他月初就挥霍一空,月末只能饿着肚子躺在床上。单位不得不派人专门帮他管理工资,先买好饭票再分周给他零用钱。   陈掖贤宿舍里烟蒂遍地,被子从不叠放,处处显露出生活的狼狈。这种状态持续了二十多年,期间同事们多次发现他因没钱吃饭而虚弱不堪。   他的婚姻生活同样不幸。与学生张友莲结婚后生育两个女儿,但因性格不合和经济问题最终离婚。这件事给他造成巨大打击,使他更加封闭自我。据同事回忆,他经常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发呆,烟灰缸里堆满烟头,整个人都处在颓废状态。   陈掖贤的左臂上刻着“赵一曼”三个字。作为英雄的后代,他始终活在母亲的光环下,却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82年夏天,陈掖贤的情绪明显低落。8月15日这天,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留给世人无尽的叹息。陈掖贤的悲剧让我们深思:英雄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牺牲,我们应该如何关爱他们的后人?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与过去和解,与社会接轨,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陈掖贤 人民网-党史频道|《赵一曼和她的儿子》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179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