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阿拉斯加刚落幕,特朗普把自己摆成“调停者”;一边欧洲急得上火,自编自演。先是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23 15:55:51

一边阿拉斯加刚落幕,特朗普把自己摆成“调停者”;一边欧洲急得上火,自编自演。先是马克龙抛话:“欢迎普京来参加俄乌总统会晤”,紧接着加一刀:来就不逮捕。瑞士跟上补台,外长卡西斯表示可保障人身安全,必要时考虑豁免。看着热闹,像是在“给条件”。结果俄方回一句,气就漏了。 拉夫罗夫很直白:高层接触要充分准备,前提是俄罗斯的安全与利益得到保障。话不多,重量十足。欧洲给足了戏份,莫斯科要的却不是戏,是好处——能落地、可核验、写进文本的好处。 这事为啥突然热?背后有一条线。俄乌打到今天,美国给乌的是真金白银,阿拉斯加这场更把华盛顿摆成“居中者”,后面还酝酿美俄乌三方会。欧洲怕什么不难懂:要是分配桌边坐不稳,就会被“边缘化”。到头来,和乌克兰一样,成了别人菜单上的一道菜——刺耳,但实在。 于是就有了巴黎的“抢位”。表面主动出击,骨子里是求和信号;表达方式却别扭:一手递橄榄枝,一手亮手铐,像在施恩。伯尔尼的“安全+豁免”则把程序推到台前,自以为体贴,实则误读——把俄罗斯的诉求当面子问题,而不是利益问题。 对照看,美方牌更干脆:松一部分航空限制、释放加强贸易的意愿,这两条都是“现金流入口”。谈判的动力就来自这些细微但可兑现的松动。欧洲这边,筹码偏虚;更尴尬的是,马克龙不代表整个欧盟。他既想让俄方“打开天窗说亮话”,又要端着姿态,两个目标放一盘,必然打架。拉夫罗夫那句“准备要足、安全与利益要摆上台面”,就是镜子:没有可交付,见面不如不见。 想让谈判往前走,先把起点定清楚:不是谁嗓门大谁主导。欧洲被动,不是响应慢,而是给的不够硬。俄方看重的是承诺的“可执行性”和利益的“确定性”,不是会场地标,也不是摄影机位。 莫斯科丢给欧洲一个二选一:要么换个真有话语分量的人来谈,要么马克龙放低姿态,按俄方关切重新排版。潜台词很直白——不是你不行,是你不够行。瑞士的豁免话题这时反倒抢戏,像是“拿程序压人、用威慑换配合”。这招对现在的俄罗斯不灵。俄罗斯要护城河,不要礼仪秀。 更现实的难点在欧盟内部:谁来代表?冯德莱恩要不要出场,能不能带着“整体立场”说话?人不落地,莫斯科不会等;授权拖延,席位就会丢。与此同时,美俄若把“三方会”推下去,乌克兰至少能摸到一个“停火窗口”。对欧洲也不是坏事:风险降一档,通胀与能源压一档。但如果只在停火阶段当看客,等“和平打包”再冲进来抢戏,很可能连凳子都没了。 欧洲真不想沦为餐桌上的食物,就得掏真东西:哪怕是一条航线的松绑、一个金融清算通道的开闸、一道能源或双用货物限制的阶段性调整;哪怕是对关键保险与再保险的政策背书、对特定港口和货种的“合规白名单”。这些比“豁免”与“逮不逮”有用得多。把抽象的价值换成看得见的利益,才可能把普京从阿拉斯加的默契里“请”到欧洲的会场上。 别再把自己当导演。现在的牌局里,美国给的是“可计量的松动”,俄罗斯盯的是“能变现的喘息”,乌克兰要的是“能落笔的停火线”。欧洲若想进场,就得调和这三者,拿条款而不是台词。舞台从来不靠抢镜头分配,靠的都是写进附件、能触发的条款:谁承担、何时触发、违约惩戒、复审周期、回退机制——一条都不能少。 参考资料:外媒:瑞士外长称,若普京来参加俄乌和谈,瑞士将给予其“豁免权”-环球网

0 阅读:9

猜你喜欢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