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干部在筹集粮食时,被藏族土司抓走,政委萧华去谈判,土司却说:“留下他,我卖给你们粮食,不同意就打一仗!”
当时,红军长征走到了关键节点,偏偏遇上了一件特别棘手的事。
有位红军干部去筹集粮食,没料到,直接被当地的藏族土司给抓了。
红一军团第二师的政委萧华,得知消息后,赶紧跑去跟土司谈判。
结果土司一点都不绕弯子,直接撂下话:“把这个干部留下,我就卖粮食给你们;要是不答应,咱们就直接打一仗!”
这话一出口,萧华心里瞬间犯了难 —— 一边是战友的性命安全,一边是全军上下的救命粮食,不管选哪头,都太难了。
而这两难局面的背后,是红军当时迫在眉睫的筹粮困境。
红军过草地前,筹粮是保命大事。中央红军出发时每人带 4 天口粮,翻过大雪山后,粮食所剩无几。毛儿盖会议后,萧华接到死命令:一周内筹 20 万斤粮,否则部队可能全线崩溃。
可藏区筹粮太难了。土司武装被国民党骗了,认定红军是 “抢粮匪徒”。23 岁的筹粮队长周书良,在苏区多次筹粮成功,这次到达拉沟却傻了眼:村子空无一人,青稞田只剩麦茬 —— 土司早下了 “坚壁清野” 令,粮食全藏进了深山。
筹粮队只能去割土司庄园的麦子,可黎明时藏兵突然开枪。子弹打中周书良左肩,他倒地时还攥着买粮的银元布袋,大喊 “别开枪!我们是买粮的!” 但枪声盖过了他的声音,最后只剩两人突围,周书良被俘。
战友被俘、粮食没着落,萧华立刻去土司官寨谈判。
官寨正厅酥油灯晃着,气氛紧张。土司索朗次仁端着银碗,用生硬汉语提条件:“留下周书良,粮食随便拿。”
谈判僵住了。萧华拿出《藏区十要十不要》解释:“红军买粮公平给钱,绝不抢。” 可土司冷笑,指着窗外麦田:“你们割我麦子,给过钱吗?” 萧华一看才发现,红军留钱的木牌早被藏兵踩碎,没法证明。
这时土司的女儿卓玛进来,她 19 岁,偷偷去过红军医院,知道红军不是坏人。她指着萧华的军装问:“你们伤员睡露天,为啥抢粮?”
萧华解下皮囊,倒出最后一把炒青稞:“这是全师最后口粮,战士们三天没吃饭了,没粮就走不出草原。”
周书良在柴房听清了外面的对话。他是参加过五次反 “围剿” 的老兵,这会儿正用藏语哼《国际歌》—— 这是他在俘虏营学的,还能跟看守缓和关系。
等管家送牦牛肉时,他赶紧说:“告诉萧政委,我愿意留下,能换粮食让部队过草地,我牺牲不算啥。”
萧华回营地的路上,想起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事 —— 靠诚意就能化解矛盾,没必要打仗。他连夜召集干部开会,参谋长陈士榘急得捶桌子:“粮食仓库在对岸,冲过去就能夺!”
可政治部主任舒同举起电报:“红四方面军刚在腊子口遭伏击,损失惨重,不能再冒险。”
会议室静了半天,萧华沙哑着说:“周书良懂藏语,能当沟通桥梁,比硬拼强。” 大家都清楚,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 为了全军能过草地,只能先牺牲周书良。
第二天,周书良穿着土司给的藏袍,站在送别队伍前。战士们见了都哭了,谁都知道这一别或许再也见不到。
周书良强装镇定,用生涩的藏语喊:“等我安排好,就带粮食找你们,一起过草地!”
卓玛悄悄塞给他一个护身符 —— 用经文包着青稞粒,在藏区这是保平安的。红军走后,周书良没忘自己是红军:帮土司修被战火毁的寺庙,教藏民识汉字,慢慢让更多人知道红军是好人。
1936 年红二方面军过甘南,周书良组织运粮队,冒死穿过国民党封锁线,送来了 30 万斤救命粮。
可 1937 年 “博峪事变”,鲁大昌的部队突袭官寨,周书良掩护藏民撤离时中了弹,24 岁就牺牲了,没再跟战友们重逢。
现在卓尼杨土司纪念馆里,还放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皮喇叭 —— 这是张震将军筹粮时用的,上面刻着藏汉双语:“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一句话道尽红军和老百姓的情分。
1955 年授衔时,萧华戴上了上将军衔。他抽屉里一直存着张泛黄照片,是周书良在少共国际师时拍的,背面有他写的字:“个人的生死抉择,终将融入时代的洪流。”
这话不只是说周书良,更是说那个年代无数牺牲的红军战士。他们或许没留下太多名字,事迹也少有人知,但他们的牺牲永远刻在历史丰碑上,永远被后人记着。
东哥在三峡
不死应该也是个将军!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