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领导人到处提醒西方“别被中国超了”,表面上是替老朋友着急,骨子里是替港口、金融饭碗着急。 作为一个连饮用水都要进口的城市国家,新加坡的命脉全靠港口和金融这两大支柱撑着,中国崛起带来的全球贸易格局变化,正对这两根支柱悄悄发起挑战。 新加坡港的集装箱码头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艘船进出,2023年这里处理了3880万标准箱的货物,全球五分之一的货运贸易要在这里中转,说它靠港口吃饭一点不为过。但中国在东南亚推进的一系列基建项目,正在慢慢改变这种局面。 中老铁路开通三年来,已经累计运输货物4650万吨,把泰国榴莲运到昆明的时间从以前的12天缩短到2天,运费更是砍掉了三分之二还多。这种效率提升让不少原本依赖新加坡转运的货物,开始选择陆铁联运的新路线,毕竟商人眼里只算成本账。 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也不是吃素的,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在中国企业接手后,现在已经能同时停靠两艘5万吨级船舶,直接分流了波斯湾过来的货物。新加坡当然不甘心,只能砸钱建大士港,指望2040年建成后把集装箱处理能力翻倍,但这种被动扩建本身就透着焦虑。 金融领域的压力同样不小,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里,香港不仅稳稳坐在第三的位置,还把与新加坡的评分差距拉大到了10分。中国内地的金融开放步伐越来越快,上海、深圳这些城市的金融实力不断提升,原本靠自由港政策吸引的资本,现在有了更多选择。 新加坡心里清楚,自己能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需要一个中间枢纽,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中西方直接对接的通道越来越顺畅,这个中间人的角色就没那么重要了。 李显龙在论坛上反复强调中国"正往价值链上游移动",从生产纽扣变成造电动汽车、光伏板,其实就是在提醒西方,中国已经开始在高端领域抢生意,而新加坡的金融服务业恰恰依赖这些高端产业的跨境交易。 更微妙的是新加坡的战略位置尴尬,它一边积极参与中国推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利用自己的航线网络帮中国货物辐射东盟;一边又怕这条通道哪天绕开自己,直接把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市场连起来。 中老铁路已经让老挝从内陆国变成了区域枢纽,谁知道下一个会不会轮到马来西亚或者泰国的港口崛起?毕竟新加坡港处理的货物里,绝大部分都不是运到本地的,一旦周边国家的港口设施和效率追上来,商船根本没必要绕道新加坡这一站。 李显龙说"世界必须适应更大更强的中国",这话没错,但新加坡比谁都清楚,适应的过程中自己可能要失去不少好处。那些提醒西方的话,更像是在给自家生意拉警报,要是西方不赶紧想办法维持竞争力,继续当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和技术来源,新加坡夹在中间赚差价的日子可就难以为继了。 说到底,劝别人别被超越,不如自己先想好怎么保住吃饭的本事,毕竟在全球化的棋盘上,没有永远的枢纽,只有不断变化的利益格局。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一句话炸响了!直接戳破大国博弈的要害——美国嘴上喊着怕中国变强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