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总有人说俄罗斯打得拉胯,快三年还没拿下乌克兰。其实持这种看法的人,大多没看懂这场战争的本质,更没摸清大国博弈的逻辑。 先看乌克兰的情况,它能撑到现在绝非偶然。 乌克兰继承了苏联时期不少工业底子,尤其是在重工业和军事相关产业上有基础,这为它维持战争能力提供了前提。 更关键的是,美欧国家的持续支援从未断过。从初期的单兵武器、防弹衣,到后来的装甲车、导弹系统,再到资金上的援助,仅欧盟去年对乌援助就超过 500 亿欧元,美国更是累计投入超千亿美元。 有了这些 “输血”,乌克兰才能在战场上不断补充消耗,硬扛住俄罗斯的进攻。俄罗斯面对的,早已不是一个孤立的国家,而是一个被西方深度武装、背后有强大支援的对手。 再说说战场本身的消耗。现代战争拼的不只是兵力,更是资源和后勤。俄乌双方在前线的每一次阵地争夺,都需要大量的弹药、燃料和物资支撑。 就拿巴赫穆特战役来说,双方持续鏖战数月,每天消耗的炮弹数以万计,士兵伤亡更是不断累积。这种消耗战,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巨大的考验。 而且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掺杂了地缘政治、能源博弈、国际舆论等多重因素的大国棋局。 俄罗斯选择 “以耗对耗”,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如果追求速胜,表面上看似能快速结束战争,但后续问题会更棘手。 一旦全面控制乌克兰,面对的将是西方煽动下的民间抵抗,俄罗斯需要投入大量兵力和资源维持秩序,这会成为长期的负担。 同时,西方必然会加大制裁力度,从能源、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围堵俄罗斯,让俄罗斯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现在这种 “以耗对耗” 的模式,既能逐步消耗乌克兰和西方的资源,又能避免自身陷入更大的战略陷阱,其实是一种务实的做法。 不过最让人揪心的还是乌克兰老百姓。原本安稳的生活被战火打破,不少人背井离乡,留在国内的人也得时刻担心安全问题。 农田被毁坏,工厂停产,基本生活保障都成了难题。他们没从战争中得到任何好处,却要承受家园破碎、流离失所的痛苦。 而乌克兰政府为了迎合西方,不断把国家推向更深的战争泥潭,这种做法实在让人无法认同。 其实看待这场战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战场进度。从战略层面看,俄罗斯一直在稳扎稳打,保存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在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未来局势还会有很多变数,但有一点很明确,这场冲突的结束,绝不是简单的军事胜负就能决定的。
英国刚要把冻结的俄罗斯3000亿美元转给乌克兰,莫斯科立马甩出王炸?杜马主席沃洛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