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感:我的学生刘敬未撰稿(上篇) 在高途总部培训的基础上,我思考后形成的一些理论,分享给各位同仁,供大家参考。 高报志愿填报应遵循融合性、全面性、重要性、平衡性,这四大原则是高考志愿填报战略的核心指导思想。它们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科学、理性的决策框架。 下面我将详细解读这四大原则,并提供具体的操作建议。 一、融合性原则:将主观意愿与客观条件相结合。 这是志愿填报的基石,意味着不能单凭一腔热血,也不能完全被分数“绑架”,而是要在“我想”和“我能”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1、主观意愿(“我想”): (1)兴趣与热情:你对什么领域充满好奇?做什么事情会让你忘记时间?这是未来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 (2)性格与特长:你是内向还是外向?喜欢理论研究还是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强还是创造力突出?这关系到你与专业的匹配度。 (3)职业价值观与愿景:你希望未来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追求高薪、稳定、社会影响力还是个人成就感? (4)地域偏好:想去哪个城市读大学?喜欢北上广深的机遇,还是新一线城市的性价比,或是离家近的熟悉环境? 2、客观条件(“我能”): (1)高考分数与排名(位次):这是最硬性的约束条件。“位次”比绝对分数更重要,因为每年分数线会波动,但高校在每个省的招生计划相对稳定,位次是更可靠的参考。 (2)家庭经济状况: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民办院校需要提前考量。 (3)身体条件:某些专业对视力、身高、色觉等有明确要求(如军警校医学、航海技术等),需仔细阅读招生体检指导意见。 3、如何实践? 进行自我剖析,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等工具辅助了解自己。然后,将自己的分数和位次与近三年目标院校专业的录取位次进行对比,圈定一个“冲、稳、保”的备选范围。 二、全面性原则:广泛收集并深入研究信息。 决策的质量取决于信息的质量。切忌道听途说或仅凭印象做决定,必须进行“地毯式”的信息搜集。 1、院校信息: (1)层次(985、211、双一流、省重点、普通本科等)。 (2) 综合实力、学科特长、师资力量、学风氛围。 (3)地理位置、校园环境、生活条件。 2、专业信息: 1)核心课程:学什么?是不是你想像的那样? 2)发展趋势:是朝阳产业还是传统行业?未来前景如何? 3)就业方向与质量:毕业后去哪工作?平均薪资如何?(可参考该校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3、招生政策信息: 1)招生章程:这是高校招生的“宪法”,必须逐字阅读!重点关注录取规则(分数优先、志愿优先、专业级差)、加分政策认可、单科成绩要求、身体条件限制等。 2)在本省的招生计划:今年招多少人?是扩招还是缩招? 3)历年录取数据:近三年最低分、平均分、最低位次。 4、如何实践? 充分利用官方渠道: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目标高校的官方招生网。制作信息对比表格,将备选院校专业的关键数据列出来进行横向比较。 三、重要性原则: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优先级的排序。 在资源(你的分数)有限的情况下,你很难找到一个“学校好、专业好、城市好”的完美选项。因此,你必须做出取舍,明确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不可妥协的。 1、核心抉择:学校、专业、城市,孰轻孰重? (1)院校优先:选择层次更高的大学。好处是:平台好、资源多、保研率高、社会认可度高,利于未来跨专业发展或深造。适合分数有优势、对未来专业方向还不明确、看重学校光环的考生。 (2)专业优先:选择心仪的王牌专业或热门专业。好处是:职业路径清晰、学习动力足、行业认可度高。适合有明确职业兴趣、分数可能擦边进好学校但选不到好专业的考生。 (3)城市优先:选择发达或心仪的城市。好处是:开阔眼界、实习机会多、就业市场广阔、生活质量可能更高。适合看重大学体验和未来就业地域的考生。 2、如何实践? 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为了上一个更好的学校,让我读一个非常不喜欢的冷门专业,我愿意吗?” 或者 “为了去一个心仪的城市,接受一个稍逊色的学校,我愿意吗?” 你的答案会告诉你你的优先级。 高途志愿
学习有感:我的学生刘敬未撰稿(上篇) 在高途总部培训的基础上,我思考后形成的一
孙成谈高考
2025-08-19 20:22: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