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湖南湘潭,村民朱桂武挖正在打地基,谁知挖到一半却挖不动,他意识到地底

青山绿水留长江 2025-08-19 19:50:52

1981年,湖南湘潭,村民朱桂武挖正在打地基,谁知挖到一半却挖不动,他意识到地底下有东西,转而用手扒,未曾想,竟给他扒出一只“猪头”,吓得他“扑通”一声坐到地上。 朱桂武是湖南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生产队的普通农民,那时候农村人日子过得简单,靠种地为生。他从小在田里长大,成年后结婚生子,有个儿子叫朱伢子,上过几年学,比老爸多懂点事儿。1981年年初,他打算给儿子盖新房,那年头盖房就是自家动手,攒点砖瓦木材,找邻居帮帮忙。他选了块自家附近的平地,地势高点,不怕水淹,就开始干活了。朱桂武生在那个乡村,周围山峦环绕,湘江边上,村民们世代务农,生活节奏慢,但大家互相帮衬,日子也算过得去。他加入生产队后,每天负责耕地、修渠啥的,手上老茧一层接一层。儿子朱伢子小时候帮着干点轻活,长大点上学识字,还能给家里记记账啥的。朱桂武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就守着那片地,盖房这事儿对他来说是大事,意味着儿子能成家立业了。他准备材料时,仔细算着用量,避免浪费,那时候物资紧缺,得精打细算。开工前还放了鞭炮,求个平安,这在农村是老传统了。 挖地基那天,朱桂武带着儿子和几个工友开工,挖到一米深左右,他的锄头卡住了,怎么也拔不动。他蹲下用手扒土,扒出一猪头模样东西,吓得他直接坐地上了。工友们围上来一看,原来是金属猪头,敲上去叮当作响。大家清理泥巴,发现是件青铜猪,长70厘米,重60多斤,身上花纹精美,背上还站着只鸟。村民们听说后都跑来看热闹,这东西一看就不简单。朱桂武父子意识到可能是老物件,得小心处理。儿子朱伢子提醒说,这该是文物,得上交国家。朱桂武同意了,但当晚有人上门想买,被他们拒了。第二天一早,他们抬着这东西冒雨去县政府。县里人接待后,转送到湖南省博物馆。专家一看,确认是商代猪尊,高40厘米,长72厘米,重19.75公斤,用来盛酒的器物,猪形设计罕见,全球就这一件。 这猪尊是商朝时期的,商朝距今三千多年,那时候人们已经会铸青铜器了。猪尊属于鸟兽尊的一种,非主流造型,大多是筒状或方形的,但动物形的少见。专家说,这件可能是祭祀用的,因为商朝人养猪早,遗址出土猪骨证明六七千年前就驯化野猪了。甲骨文里也有记录,用猪祭祀。猪身上有獠牙,身上布满兽面纹、鳞甲纹、夔龙纹和云雷纹,工艺高超。背部有注酒孔,盖子上是凤鸟,既实用又好看。四肢有管孔,便于抬运,修补痕迹多,说明用得频繁。为什么做成猪形?因为猪勇猛,民间有“一猪二熊三老虎”的说法,还代表对食物的感激,体现宗教观念。现在专家还争是家猪还是野猪,但不管啥,都珍贵。目前出土猪尊就三件,这件是最老的,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在湖南省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朱桂武父子把猪尊捐了,博物馆给了物质奖励。他们没卖掉,没藏私,这点让很多人佩服。那时候一万块是天价,但他们选择上交,体现了普通人的觉悟。猪尊的发现,为研究商朝祭祀和习俗提供了实物,意义大。商朝人生活里,猪不光是吃的,还进宗教仪式,青铜器反映了当时技术水平。朱桂武回村后,继续种地,儿子也帮家里,日子平淡。但这事儿传开,成了当地骄傲。猪尊在馆里展出,吸引很多人去看,学者们通过它了解古人驯猪历史和文化。湘潭那地方,出过不少文物,这件猪尊补了空白。 专家分析,猪尊造型生动,眼睛圆睁,耳朵竖起,嘴上翘,獠牙长,像在嚼东西。纹饰庄重大气,铸造技巧牛,祖先智慧让人服气。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青山绿水留长江

青山绿水留长江

青山绿水情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