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甘祖昌向中央请求:“我脑袋受伤,当不了官,我想回家种地!”中央大吃一惊,谁料他转身带回六头猪、一群鸡兔,引爆了一场乡村革命。 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手握三枚荣耀勋章,却在巅峰时刻急流勇退。为啥?脑震荡后遗症让他晕倒成家常便饭,医生曾预言他活不过六十岁! 但甘祖昌不信邪,他硬是三次打报告申请解甲归田,中央起初死活不同意,直到他面见领导肖华时,掷地有声地说:“我四肢还好,回乡当农民,总比躺病床上拖垮组织强!”肖华被他的倔强征服了,只得批准。 但转折来了,甘祖昌的妻子龚全珍得知消息,一下也楞住了!她是八一学校的教导主任,本想在边疆干一番事业,这下丈夫要回乡种地,农村医疗条件差,万一他撑不住咋办? 夫妻俩彻夜长谈,甘祖昌拍胸脯保证:“我命硬,和平年代总有办法!”龚全珍思前想后,最终一咬牙:“行,你种地,我跟你回老家教书!” 甘祖昌眼眶一红,郑重地向妻子行了个军礼:“龚老师,谢谢你!”这个细节,太打动人了——将军的铁骨柔情,在这一刻显露无遗。 1957年8月,甘祖昌一家十四口人,带着三个木箱和八个竹笼,浩浩荡荡从新疆启程回江西老家莲花县沿背村。 竹笼里装的可不简单:六头英国约克猪、十五对安哥拉兔和十五只来航鸡。为啥带这些?甘祖昌咧嘴一笑:“这可是我从军区搞来的良种,要让乡亲们见识科技的力量!” 消息传到村里,乡亲们炸锅了,将军不当官回来种地?有人笑他傻,还有人嘀咕“城里人吃不了苦”。 但甘祖昌毫不在意,当晚就召集全家开会:“咱们回来了,就不是来享福的!第一,推广良种;第二,全村团结,共渡难关!”弟弟甘森昌被推为主事人,一家人齐声响应。 现实果然残酷,农村日子苦不堪言:夜晚点煤油灯熏得人流泪,夏天蚊子嗡嗡叮咬,孩子们嗷嗷叫唤。 甘祖昌二话不说,黎明时分就带孩子们出门拾粪!村民们围观打趣:“将军也拾粪?”他哈哈大笑:“当农民就得这样!粪多粮才多!”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兴起拾粪热,连懒汉都扛起了锄头。接着,他又教家人割草喂牛、沤肥造田。那年冬天,他瞄准屋后的虎形山,一片贫瘠荒地,全家开垦。 儿子抱怨:“黄土薄,根本种不出东西!”甘祖昌却传授南泥湾经验:“深翻土地,保水抗旱!”全家奋战一冬,他挖断了七八把锄头,手掌磨出厚厚茧子,硬是把荒坡变梯田。 然而,1958年大旱来袭,梯田作物蔫萎,村里流言四起:“将军瞎折腾,白费工夫!”甘祖昌不急不躁,组织家人担水应急,又找到山脚水源挖渠引水。 秋天来了,奇迹发生了,虎形山丰收了!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村民们目瞪口呆。到1962年,这片荒山成了果园,桃李满枝头。 新任公社书记刘可兴上门拜年,甘祖昌直言不讳:“咱们水田亩产低,年年吃救济粮,丢人!”两人一拍即合:修水库!可资金匮乏咋办? 甘祖昌灵机一动,重启停产的峙垅煤矿,煤矿复产两年盈利超20万,凑够了修浆山水库的钱。水库建成后,灌溉千亩良田,全村从此告别饥荒。 更让人泪目的是,甘祖昌虽享受将军待遇,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衣服穿三年,袜子补了又补,将大部分工资捐给扶贫和生产。 奇迹再次降临,多年劳动让他的脑内淤血消散,健康好转,打破了“活不过六十岁”的预言。 1986年3月,81岁的甘祖昌安然离世,遗言仍牵挂家乡:“工资……留够家用……剩下的买化肥农药……支援生产……不要盖房……”这位开国将军,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赤子之心。
1957年,开国少将甘祖昌向中央请求:“我脑袋受伤,当不了官,我想回家种地!”中
代荷剪辑
2025-08-14 12:17:53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