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父亲殉国之处湖北宜城,站在石碑前留下了这张照片。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3年,在父亲张自忠牺牲三年之后,张廉云穿越日军的重重封锁线 ,终于来到了他殉国的地方。 2015年,92岁的张廉云身着黑衣,在家人的搀扶下,她再次肃立在父亲张自忠将军殉国处。 山风拂过她花白的头发,目光沉静而坚定。 她轻声对家人说: “祭奠先人,非为炫耀,是表明我们身为中华子孙的态度。要让那些不愿认错的日本政客知道,历史不会被遗忘,也绝不容重演。” 这位抗日名将的女儿,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坚韧与传承。 张自忠将军,1891年生于山东临清,自幼仰慕关岳忠义。 1916年投身冯玉祥麾下,凭借勇猛与谋略,从基层军官一路晋升。 1933年长城抗战,他率部在喜峰口、罗文峪重创日军,崭露头角。 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为保全北平而暂与日军周旋,却遭不明真相的国人痛斥为“汉奸”。 背负屈辱,他毅然逃离北平,誓言以血洗刷污名。 临沂、徐州等战役,他身先士卒,屡建奇功,终以行动赢得国人敬重。 1940年5月,枣宜会战烽烟再起。 日军意图切断长江交通线,威胁重庆。 时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面对襄河西岸仅有的两个团兵力,不顾部下劝阻,执意亲率两千余将士渡河迎敌。 渡河前,他写下悲壮手谕: “国家至此,除我等为其死,毫无他法……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字字泣血,激励全军。 在宜城南瓜店,他们陷入日军精锐第13师团的重围。 敌众我寡,炮火遮天。 张自忠指挥部众死战,一度将敌阵拦腰斩断。 但日军凭借绝对火力优势,飞机俯冲轰炸,重炮覆盖阵地。 激战至5月16日,张自忠部伤亡殆尽,被压缩至狭小高地。 将军左肩中弹,军装浸透鲜血,仍持刀指挥。 下午,日军发起最后冲锋。张自忠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49岁。 所部官兵,几无生还。 日军感佩其忠勇,短暂停火。 38师师长黄维纲率敢死队冒死抢回将军遗体。 灵柩运抵宜昌,十万百姓自发肃立江岸,泣泪送别。 重庆朝天门码头,蒋介石抚棺痛哭,亲为执绋。 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上将,颁“荣字第一号荣哀状”,以国葬礼厚葬于重庆梅花山。 噩耗传至家乡,将军夫人李敏慧悲恸欲绝,绝食七日,随夫而去。 18岁的女儿张廉云,一夕之间痛失双亲,成为孤儿。 巨大的悲痛几乎将她击垮,但父亲“精忠报国”的遗志如同暗夜明灯。 她擦干眼泪,决心坚强活下去,不负父名。 张廉云收起悲伤,发奋苦读。 她隐去“名将之女”的身份,拒绝特殊照顾,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 寒冬清晨,她第一个到教室生火;油灯下,她抄写课本至指节发白。 1949年毕业后,她投身新中国建设。 先是在教育界耕耘,创办“自忠小学”,亲任校长,为孩子们点燃求知之火。 后深感民生疾苦,又刻苦钻研,考取医师资格,转战杏林,成为受人尊敬的医学专家。 无论身处何职,她都勤勉克己,唯恐辱没父亲清誉。 1993年,71岁的张廉云当选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继续服务社会。 即便退休,她仍心系家国,每逢灾厄,必慷慨解囊。 她用一生践行着父亲的遗志,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父亲为之流血的土地。 张自忠将军以热血铸就民族丰碑,张廉云女士则以柔韧之躯,在失去至亲的废墟上,撑起了一片自强不息的天空。 父女两代人,用生命与坚韧,共同书写了爱国与担当的不朽篇章。 主要信源:(长江网——张自忠女儿14次来湖北祭奠父亲 父亲殉国时她17岁)
1943年,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父亲殉国之处湖北宜城,站在石
尔说娱乐
2025-08-13 12:14:43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