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曾信誓旦旦地宣称,在他的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中国的创新能力赶上美国。如今美国人强调指出,在前沿技术领域,中国已经大幅领先美国了,美国必须想方设法集中力量,应对中国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几乎是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很多领域都要从零开始。 更棘手的是,西方国家并不希望看到中国崛起,在技术和设备上层层设限,试图阻碍中国的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里,中国的科研人员只能靠着自己的双手,一点点摸索前进。 但谁也没料到,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中国的创新能力会迎来如此迅猛的增长。 如今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新能源汽车穿梭往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在国内普及,还远销世界各地,在技术和市场份额上都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 高铁更是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线路总里程不断刷新纪录,速度和安全性也得到了世界认可,让无数人感受到了高效出行的便利。 在更前沿的科技领域,中国的表现同样亮眼。 人造太阳项目持续突破,为人类探索清洁能源提供了新的可能;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多个应用场景中落地生根。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他们中很多人隐姓埋名,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国家的科技事业中,才让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从科技落后的国家成长为创新大国。 有意思的是,曾经对中国创新能力持悲观态度的美国,如今也不得不正视中国的进步。 他们开始公开表示,中国在不少前沿技术领域已经大幅领先,并且呼吁集中力量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 这种态度的转变,恰恰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创新实力的提升。 张维迎能说出那样的话,或许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1959年,他出生在陕西的一个农村,小时候日子过得很清苦,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但他没有放弃,靠着刻苦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978年,他考上了西北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又到牛津大学深造,回国后担任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 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市场经济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早年他就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为市场经济发声,后来参与的“双轨制价格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转型。 只是,他当年在博鳌论坛上的那句话,“在他的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中国的创新能力赶上美国”,如今看来,显然和现实有了不小的差距。 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在创新领域的潜力和实力,这些成果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当然,中国从来没有想过要通过创新去争夺所谓的世界霸主地位,发展创新的初衷,只是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强大,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同时也愿意和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科技的进步。 现在的张维迎依然健在,不知道看到中国在创新领域取得的这些成就,他会有怎样的感受。毕竟,十几年前的那句断言,已经被现实远远抛在了身后。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新浪财经2014年04月08日关于《张维迎:中国创新想比肩美国 我死之前没戏》的报道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各有何优劣?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