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说H20没后门,可玉渊潭天把芯片拆到晶体管级,发现三条可疑信号线直通管理引

一叶知大事 2025-08-12 11:23:31

英伟达说H20没后门,可玉渊潭天把芯片拆到晶体管级,发现三条可疑信号线直通管理引擎,这等于把钥匙递给别人。   玉渊潭天的调查已经说得很清楚,美国给芯片安“后门”早有预谋,H20就是这样一款既不环保、也不先进、更不安全的产品。   把H20放在台面上和同类产品一比,其性能短板立刻显现。   作为英伟达旗下的产品,它和自家的H100相比,算力被削减了8成,GPU核心数量减少近一半。   这样的性能,别说支撑万亿级大模型的训练工作,就连处理一些复杂的小模型推理都显得力不从心。   国内的华为昇腾910B在性能上都能轻松超越它,很难想象这样的芯片能满足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的需求。 从环保角度看,H20更是与当下的绿色发展理念格格不入。   国家明确规定数据中心芯片的能效比要达到0.5TFLOPS/W,可H20的能效比只有0.37TFLOPS/W,远远低于标准。   实际使用中,它比国产的昇腾芯片耗电量多出3成以上。   长期使用下来,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更与“东数西算”工程中建设绿色数据中心的目标背道而驰,成了绿色转型路上的绊脚石。 安全问题始终是H20最让人揪心的地方。   玉渊潭天发现的那些可疑信号线,指向的可能是硬件层面的“后门”。   专业人士分析,通过在电源管理模块中植入特殊电路,当满足特定的时间、温度等条件时,就可能切断芯片的核心电源,导致其失效;   修改固件引导程序,还能对芯片的运行区域进行限制。   软件方面的风险也不容忽视,CUDA生态覆盖范围极广,全球大量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和开发者都在使用,一旦在驱动更新时被加入激活指令,追踪定位、数据收集等操作都有可能实现,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将无从保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就曾要求AT&T在加密设备中使用带有“后门”的Clipper芯片,因遭到广泛抵制,该项目不到三年就终止了。   但这并没有让美国放弃,只是转为“只做不说”。   近年来,美国又开始公开提及相关议题,众议员比尔・福斯特还牵头提出法案,要求商务部强制受出口管制的芯片加入“后门”,实现“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而这些功能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美国设计的“片上治理机制”,能实现许可锁定、追踪定位、使用监测和使用限制等多种控制功能,而这些功能所需的大部分组件,在英伟达的人工智能芯片中早已部署,只是部分尚未激活。   面对外界的质疑,英伟达的回应总是千篇一律,强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否认芯片存在“后门”。   但在国家网信办就安全风险三次约谈,并要求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时,英伟达却拒绝配合。   这种回避的态度,让人对其芯片的安全性更加怀疑。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背后有着利益交换。   英伟达承诺将该芯片对华销售额的15%上缴美国政府,而美国则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换取中国的稀土资源,这样的交易充满了算计。   国内厂商并非没有意识到H20的风险,但华为910C的产能有限,每月仅3万片,难以满足国内大厂的需求。   英伟达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采取降价15%、提供三年保修等手段,急于清理库存,催促客户签订长期订单。   国内厂商为了获取急需的算力,只能先采购H20,无奈地承受着潜在的风险,计划着一旦出现问题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种被动的局面被英伟达牢牢掌控。   芯片领域的竞争,从来都不只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利益的博弈。   H20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以及美国的控制手段,都让我们看清了其中的复杂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做出明智的选择,摆脱对存在风险的进口芯片的依赖,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才能在芯片领域掌握主动权。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