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西路军组织部长张琴秋被俘后改名为苟秀英,押解路上一个女俘频频回头望了她几次,眼里充满了嫉恨:“张部长,你还认识我吗?” 甘肃民勤县梨园堡,一支由240余名西路军被俘人员组成的押解队伍在刺骨寒风中缓慢前行,队伍中有一个瘦削的女人,低着头跟在人群中间,她就是原西路军组织部长张琴秋,此时正以“张秀英”的身份隐藏在俘虏中。 在这支队伍里,还有一个叫吴金花的女战士,她曾因私藏缴获物品被张琴秋严厉批评并记过处分,心中一直怀恨在心,当她在人群中认出张琴秋的身影时,复仇的机会似乎来了。 “她就是张琴秋!我认得她!”吴金花突然大声喊道,伸手指向人群中的张琴秋,押解的民团士兵立刻围了上来,现场一片混乱,关键时刻另一名女战士李秀芳突然冲上去捂住了吴金花的嘴,两人扭打在一起。 “你认错人了!她怎么可能是张琴秋!”李秀芳大声反驳,其他女俘也纷纷附和,声称从未见过什么张琴秋,在众人的掩护下张琴秋悄悄退到队伍后排,低头不语。 民团长官韩进禄对这次指认将信将疑,决定到了梨园堡再仔细查看,然而就在当晚,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吴金花在宿舍里被其他几名女俘围住,她们用腰带勒住了她的脖子。 次日清晨,韩进禄带人来到女俘宿舍准备进行辨认时,发现吴金花已经死在角落里,她的死因很快被认定为“与人争执时意外死亡”,没有人追究具体责任。 张琴秋能够逃过这次劫难,除了战友们的拼命保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她的外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几个月的俘虏生活让这位曾经的高级干部变得面黄肌瘦,颧骨突出,完全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张琴秋作为早年留学莫斯科、精通多国语言的知识分子,她深知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保护自己,她故意弄脏脸庞,佝偻着背,模仿普通农妇的样子行走。 在梨园堡关押期间,张琴秋始终保持低调。她从不主动说话,也不与其他人发生冲突,完全像一个普通的被俘士兵,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没有暴露过自己的真实身份。 张琴秋在关押期间表现得非常机智,她会故意在干活时表现笨拙,让看守认为她只是个普通农村妇女,从而降低了对她的戒备。 1937年经过两个多月的煎熬等待,张琴秋终于等来了机会,一批表现“良好”的女俘被允许外出做工,她也在其中,趁着外出的机会,张琴秋成功脱离了押解队伍。 脱险后的张琴秋并没有立即返回延安,而是在当地潜伏了几个月,直到确认安全后才开始向根据地转移。1937年她终于回到延安,重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吴金花的告密行为在被俘人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认为,在共同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任何形式的背叛都是不可饶恕的。这种集体的愤怒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这件事也反映了当时被俘人员内部的复杂关系,长期的军旅生活、严酷的战争环境,以及被俘后的巨大心理压力,都可能成为人际矛盾的导火索。 张琴秋的成功脱险,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的是吴金花的意外死亡为她争取了时间,必然的是她自身的智慧和坚定意志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极端环境下,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往往取决于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个人的智慧、战友的支持、适当的机遇,以及最重要的——永不放弃的信念。 如果没有其他女俘的舍命相护,张琴秋很可能无法度过那次危机,这种在危难中显现的战友情谊,是那个特殊年代革命者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是什么支撑着这些革命者作出生死抉择?是信仰的力量,是对未来的希望,还是简单的同袍之情?也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普通人在非常时期表现出的非凡品格,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思考。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央文献出版社 《西路军女战士口述史》解放军出版社
1937年西路军组织部长张琴秋被俘后改名为苟秀英,押解路上一个女俘频频回头望了她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8-11 17:27: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