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把合同一摔:“9亿就想买格力?我一年卖138亿,9亿是打发叫花子? 2004年的珠海夏天,一场决定中国家电业走向的“攻防战”正悄悄打响。美国开利集团的代表带着满满诚意飞来,手提9亿美金现金和一张年薪8000万的聘书,想把格力这个“香饽饽”收入囊中。 当时不少人都觉得这事儿板上钉钉,毕竟那可是9亿美金,在2004年能在北京买两千多套四合院。 可时任格力总经理的董明珠看完合同,当场就把文件摔在桌上:“9亿就想买格力?我们一年卖138亿,这钱是打发叫花子呢?”这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傻了眼。 那会儿中国家电市场正被外资“围猎”,不少企业为了活命,主动上门求收购。 开利集团是全球空调行业的老大哥,手里握着核心技术和全球渠道,他们觉得9亿美金买个中国空调厂绰绰有余。 更别提给董明珠的8000万年薪,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一千多块,这相当于她啥也不用干,光躺着就能赚够别人几辈子的钱。 市里领导都来劝她:“签了吧,员工工资有保障,地方税收也能涨,多好的事儿。”可董明珠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哪是买企业,分明是想摘现成的果子。 董明珠对格力的感情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1990年她拖着行李箱跑销售时,格力还只是个年产几万台空调的小作坊。 有次为了追回一笔42万的欠款,她在经销商办公室蹲了四十天,硬是把钱要了回来。 1995年当上经营部部长后,她顶着压力改革销售制度,把“先款后货”坚持到底,才让企业摆脱了三角债的泥潭。 到2004年,格力空调已经连续8年全国销量第一,车间里的流水线24小时不停转,仓库外排队拉货的卡车能排到马路上。 这些成绩是靠无数个加班的夜晚熬出来的,是靠跑断腿的销售员拼出来的,怎么能说卖就卖? 开利集团见硬的不行来软的,说只要董明珠点头,就让她继续当总经理,年薪给到8000万。 这数儿在当时能吓傻一票企业家,可董明珠眼皮都没抬:“8亿也不干!格力是中国人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哪能随便给外人?” 她太清楚外资收购的套路了,前几年有个冰箱品牌被外资买走后,人家立马砍掉研发部门,把生产线改成组装厂,没几年就把老牌子做砸了。 她知道一旦签字,格力的研发投入肯定会被砍,核心技术会被锁死,最后只能沦为外资的代工厂。 当时不少人骂董明珠傻,说她放着发财的机会不要,非要扛着压力干。股东会上还有人拍桌子,说她“损害股东利益”。 可董明珠认准一个理儿:企业不是提款机,得有自己的根。拒绝收购后,她立马把赚来的钱投进实验室,逼着工程师搞自主研发。 有次技术部搞不定压缩机难题,她带着团队在实验室住了一个月,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现在格力的实验室里还挂着她当年写的标语:“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是给别人打工。” 这股子倔劲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派上了大用场。当时外资品牌纷纷裁员关厂,格力仓库里也堆了不少存货。有人建议裁员降薪渡难关,董明珠却在大会上说:“工人的饭碗不能丢!” 她带着管理层降薪30%,把省下的钱给一线工人发奖金,还拿出20亿扩建生产线。那年冬天特别冷,但格力车间里的暖气一直没停,工人们都说:“跟着董姐干,心里踏实。” 再看看那些当年“嫁入豪门”的品牌,大多没好下场。有的被改个洋名字后慢慢被人忘了,有的成了外资的廉价加工厂,核心技术一点没学到,老底子倒赔光了。 而格力靠着自主研发,2024年专利数量突破3万项,空调能效比全球领先,连沙特的沙漠酒店都用格力的空调。 现在格力的海外仓库建到了巴西、土耳其,集装箱上印着的“格力,中国造”在港口特别显眼。 董明珠常说自己是“制造业的守门人”。她知道资本可以买设备买土地,但买不走工人手上的技术,买不走车间里的工匠精神。 2004年那场博弈,表面上是钱的事儿,实际上是争一口气——中国企业能不能自己说了算?能不能把核心技术握在手里? 事实证明她赌对了,现在格力的工程师里,有不少是当年跟着她一起熬夜搞研发的老员工,他们说:“董姐当年护着我们,现在我们护着格力。” 如今再聊起摔合同的事儿,董明珠总说自己没那么伟大,就是舍不得。 舍不得那些跟着她干了十几年的老工人,舍不得车间里嗡嗡作响的生产线,舍不得“格力”这两个字前面的“中国”二字。 董明珠不是天生的女强人,她只是把企业当成了家。2004年她摔掉的是一份合同,守住的却是中国制造业的底气。 这种底气不是靠钱堆出来的,是靠不服输的劲头拼出来的,是靠对技术的执着磨出来的。这或许就是她留给后来者最珍贵的东西:做企业和做人一样,得有骨气,有担当,才能走得远。 参考资料:2004年,董明珠在办公室怒吼:你们9亿就要把格力卖给老美,休想|新浪财经
中国禁止对美军工企业出口稀土引起美国媒体骂声一片8月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
【1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