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陈独秀 58 岁的女儿陈子美身绑 5 个空油桶,带着小儿子偷渡香港,9 个小时后,母子俩奇迹般抵达目的地,哪知,刚上岸就遇到警察,陈子美很是沮丧,不料,警察的举动让她大感意外。 1970年夏夜,珠江口的海面上风浪未息,一位年近六旬的母亲悄悄带着年幼的儿子潜入黑水之中,她身上绑着五个空油桶,用粗麻绳一一固定,儿子也同样被油桶托着,他们不是在练习水上运动,而是在逃离过去的一切。 她叫陈子美,是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的女儿,身世带给她的并非荣耀,而是一生沉重的包袱,在那个动荡年代,姓陈,意味着审视、怀疑、警惕。 她的童年并不幸福,父亲忙于革命事业,很少顾家,母亲体弱多病,家境拮据,她从小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年轻时她曾短暂拥有一个家庭,却因丈夫的欺瞒与背叛,在最艰难的时期带着孩子独自生活,几十年来,她不断搬迁,靠接生、缝纫、浆洗维生,始终无法逃脱政治身份带来的阴影。 1960年代末的广州,生活已接近极限,因父亲的原因,她被单位清退,街坊排斥,甚至连做保姆都无人敢雇,她带着最小的孩子,每天为生计奔波却屡屡碰壁,小儿子上学屡遭排斥,生活愈发艰难,陈子美意识到,唯有离开这片土地,才可能寻得一丝喘息。 她听说在香港,还可以靠双手过活,孩子也能正常读书,那是她唯一的希望,她知道凭她的身份,走正规渠道几乎不可能,她暗中筹划,花了数周时间从废品堆里收集结实的油桶,又找人学了基本的水性。 她把五个油桶缠绑成一个简陋的漂浮装置,反复检查密封性,确保能承载两人的体重,出发那晚海面尚未平静,但潮水正在退去,是最适合启程的时机,她带着儿子悄无声息地下水,在星光与余雷交替闪现的夜空下,踏上这场没有归途的旅程。 夜海冰冷刺骨,浪一波强过一波,她死死抓住油桶,将儿子紧紧抱在怀中,途中数次被浪打散阵形,她拼尽力气重新拉回儿子,咸水灌入口鼻,眼睛被风沙刺得睁不开,她几度想要放弃,但一想到岸上的生活,一想到孩子的未来,她又咬牙撑住。 九个小时的黑夜漫长而无边,她几乎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直到东方渐亮,海平线上浮现出模糊的陆地轮廓,她才感到四肢像灌了铅,他们挣扎着爬上香港海滩,身上衣物早已湿透,指甲发白,嘴唇苍紫,她倒在沙地上,大口喘息,连哭都没有力气。 可刚刚松一口气,几名穿制服的警察出现在不远处,她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经历过太多排斥与审查,她不敢指望任何善意,她几乎本能地想拖着孩子逃跑,却已无力动弹,就在这时,警察并未呵斥,也没有盘查,她松了一口气。 香港的生活并不富足,她租住在一间狭窄的板房内,靠给人接生与缝纫维持生计,她隐去来历,从不主动提及过去,街坊只知她是个能吃苦、话少的人。 孩子入学、长大,她也开始感受到生活的些许安稳,几年后,她借助亲友帮助带着儿子远赴加拿大,又辗转移居美国,在纽约落脚。 在异国他乡生活依然不宽裕,却比过往自在许多,晚年她依靠微薄收入与补助金维生,从不伸手向人求助,儿子成年后与她失联,她也未追问缘由,她似乎早已习惯独自应对一切。 2004年春,93岁的她在医院离世,没有人第一时间认领她的遗体,她在停尸间躺了三十八天,直到亲属远道而来,送她入土为安。 陈子美一生颠沛,始终与荣耀无缘,她用五个油桶穿越风浪,只为抵达一处可以安身的地方,她未曾依赖他人,也未因父亲的名声而受益半分,她不属于舞台中央,却在无数普通日子中坚持前行。 她漂泊一生,从未被历史铭记,但那一夜的漂流,那份无言的母爱,早已深深刻在命运的水面之上。
何专家又发文了,主要两件事,第一:辟谣自己的老婆不是杜某某的小姨子,谴责无耻的造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