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偷将妻子拉到一旁对她说:“其实毛主席是我结拜兄弟,”妻子大惊:“你怕不是穷疯了吧!”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春天,湖北黄石大冶县农业社外,铁匠铺的炉火正旺。 年近六旬的朱其升手持铁锤,在徒弟们的协助下为乡亲们打造农具。 汗水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滴在通红的铁块上发出滋滋声响。 忽然,农业社的工作人员捧着一幅毛泽东的画像走了进来,众人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上前瞻仰。 朱其升摘下老花镜,用粗糙的手背擦了擦眼睛,仔细端详着画像。 渐渐地,他的眼神从疑惑变成了震惊,颤抖的手指指向画像: "这不就是我的润之兄弟吗?" 周围的乡亲们先是一愣,继而哄堂大笑。 有人打趣道: "老朱头,你打铁打糊涂了吧?" 这段看似不可思议的缘分,要追溯到1911年那个风云变幻的秋天。 18岁的毛泽东正在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革命思潮如野火般在年轻学子心中蔓延。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时,毛泽东毅然剪去辫子,决定投笔从戎。 然而参军需要当地担保人,这让初来乍到的他陷入困境。 就在毛泽东几乎要放弃时,上士班长朱其升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 他被毛泽东眼中燃烧的革命热情所打动,不顾旁人劝阻,与副班长彭友胜一起为这个素不相识的学生兵作保。 就这样,毛泽东穿上了军装,成为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的一名列兵。 在接下来的半年军旅生涯中,朱其升对这个文质彬彬的"秀才兵"格外照顾。 寒冬腊月,他将自己刚领到的新棉衣塞给毛泽东; 野外拉练时,毛泽东小腿受伤化脓,朱其升背着他走了十几里山路。 而毛泽东则以文化知识回馈,不仅教朱其升读书写字,还经常为他讲解天下大事。 夜深人静时,两人常常挤在一个被窝里,畅谈救国救民的理想。 1912年初,随着清帝退位,军队解散,这对挚友不得不各奔东西。 临别时,毛泽东紧握朱其升的手说: "班长不要忘记我,我们一定会再见的。" 谁曾想,这一别就是整整四十年。 毛泽东投身革命洪流,最终成为人民领袖; 朱其升则回到家乡重操旧业,在铁匠铺里度过了大半生。 1950年,当朱其升确认画像上的毛主席就是当年的战友后,他辗转托人将消息传到了北京。 毛泽东得知老班长尚在人世,激动得夜不能寐,立即亲笔写信: "其升兄:来信收悉,甚为欣慰。望早日来京一叙。毛泽东。" 在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重逢的那一刻,两位老人双手紧握,热泪盈眶。 毛泽东拍着朱其升的肩膀说: "老班长,你终于来了!" 朱其升则哽咽道: "润之兄弟,你还记得我......" 书房里,他们促膝长谈,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毛泽东坚持让朱其升称呼自己"润之",还特意嘱咐厨房准备了当年分别时吃的红烧肉。 临别时,毛泽东拿出500元稿费塞给朱其升。 回到家乡后,这位老铁匠用这笔钱创办了"和平油布雨伞厂",将汉口街头的补伞匠、修鞋匠组织起来,带领他们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1954年,当工厂初具规模时,朱其升带着工人们的合影再次进京报喜。 毛主席高兴地称赞: "有点社会主义的气魄!" 这段跨越四十年的战友情谊,见证了时代的巨变,也展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品格。 从一件棉衣的温暖,到改变一群人命运的500元资助,这份情谊超越了身份地位的差距,成为那个特殊年代最动人的故事之一。 1969年,随着副班长彭友胜的离世,当年的"军中三友"只剩下毛泽东一人。 但这段珍贵的战友情谊,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中。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青年毛泽东的一次从军经历)
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
尔说娱乐
2025-08-05 09:13: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