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7年,73岁的武则天以喝茶为由,常去王方庆家一坐就是好几个时辰,王方庆佯装不动。无奈,武则天下旨收集名家的墨宝真迹,王方庆吓得一病不起,夫人劝他:“你去吧,要不咱家就大祸临头了!
那年的长安城,正是武则天称帝的第七个年头,73岁的女皇依然精力充沛,对书法艺术的痴迷更是与日俱增。
当时朝中有位叫王方庆的大臣,他的家族背景可不简单,他是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十代孙。这个身份在长安城里无人不知,武则天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武则天经常以品茶为由,带着贴身宫女来到王方庆府上,表面上是君臣闲谈,实际上女皇的心思全在王家的那些传世墨宝上。
王方庆家的书房里,珍藏着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大量真迹,每当武则天小心翼翼地展开那些泛黄的绢纸,她的眼睛就会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据说有一次,她捧着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竟看得入了神,连茶凉了都没察觉。
王方庆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太清楚这些墨宝对家族的意义,这些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王家世代相传的命根子。
每次武则天来访,他都提心吊胆,生怕女皇开口索要,为了保全祖传的宝贝,王方庆只能装傻充愣,对武则天的暗示视而不见。
他常常借故离开,让夫人出来招待,自己则躲在偏院假装处理公务。
日子一天天过去,武则天的耐心渐渐消磨殆尽,她终于不再拐弯抹角,直接下了一道圣旨,要求王方庆将家中收藏的王氏墨宝全部进献宫中。
这道旨意如同一道晴天霹雳,把王方庆吓得当场晕厥,醒来后,他躺在床上茶饭不思,整个人都憔悴了许多。
王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丈夫的为难,更明白违抗圣旨的后果。
夜深人静时,她坐在床边轻声劝道:"老爷,事到如今,咱们还是把字画献上去吧,女皇的脾气你是知道的,再这样僵持下去,只怕咱们全家都要遭殃啊!"
王方庆望着窗外的月光,长叹一声,他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这些字画承载着太多家族记忆,每一幅都凝结着先祖的心血。
但皇命难违,第二天清晨,他还是强撑着病体,将家中珍藏的十卷王羲之真迹、二十八卷王献之墨宝,还有先祖王导等人的手迹,全部整理好送进了皇宫。
武则天得到这些梦寐以求的珍宝后龙颜大悦,她不仅重赏了王方庆,还特意命人将这些墨宝精心装裱,专门修建了一座"集贤院"来收藏。
闲暇时,她常常独自欣赏这些字画,临摹王羲之的笔法,据说她的飞白书就是受王羲之的启发而创。
这段历史在《旧唐书》中有明确记载:"则天以方庆家多图书,尝访求右军遗迹。"
后世学者考证,武则天收集的这些王氏墨宝,后来大部分在安史之乱中散佚,只有少数几件流传至今。
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中,就展出了一件据传可能是当年王方庆进献的王羲之摹本。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武则天对书法艺术的痴迷程度,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铁腕强硬,但在艺术面前却展现出难得的谦卑与热情。
王方庆的遭遇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皇权面前的无奈,即便是世代珍藏的家族瑰宝,在皇权面前也不得不拱手相让。
如今我们在博物馆里欣赏那些流传千年的书法珍品时,或许会想起这段往事。
艺术与权力的交织,收藏与强取的边界,这些思考让那些泛黄的纸张更添几分历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