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嘴又吹了!”——这句话几乎成了余承东每次发布会的弹幕标配。可骂归骂,线下门店的Mate60 RS照样加价两千还断货,问界M9上市三个月锁单超十万,那些说“吹过头”的人,最后都成了真香现场里的背景板。 把时间拨回2012年,欧洲运营商的会议室里,CEO直接把PPT摔在桌上:“Richard Yu,你们砍掉ODM就是自杀!”那一年,华为欧洲收入直接掉六成,余承东顶着内部“砍单王”的外号,把原本给运营商贴牌的手机全部砍掉,逼团队做自有品牌。他把P1的定价定到399欧元,比当时三星旗舰还贵50欧,理由是“不标高价,欧洲人根本记不住Huawei怎么拼”。三年后,P9带着徕卡双摄像头在德国IFA刷屏,华为在西欧市场份额从5%飙到15%,高端机占比过半,直接把三星挤下意大利、西班牙的榜首。 车圈的故事更野。2021年,车BU还是个“没人疼的孩子”,余承东在松山湖基地拍桌子:“不造整车,但要把灵魂攥在手里!”他拉着赛力斯把SF5产线停了三个月,按华为标准重造,结果交付延期被用户骂上热搜。转身他又把问界M5塞进华为门店,用卖手机的节奏卖车——2023年,问界系列卖了9.4万辆,M9上市48小时订单破万,连宝马X5L都被逼降价8万抢市场。但代价也赤裸:余承东抖音评论区每天被刷“交付慢”“割韭菜”,甚至有离职的“天才少年”爆料,车BU加班到凌晨两点是常态,离职率飙到43%,不少人跳槽去了小鹏、蔚来。 争议背后,是华为体系在给他托底。麒麟9000S良品率72%确实打不过台积电,但华为敢把芯片全部押给Mate60系列首发,靠的是终端实验室每天两千次压力测试——从零下40℃到85℃的冷热冲击,手机要是死机一次,整条产线立刻停线返工。鸿蒙开发者破千万,可原生应用只有三成,华为就砸十亿做“鸿飞计划”,逼着程序员把安卓代码一行行改写成鸿蒙语法,现在美团、支付宝的鸿蒙版启动速度已经比安卓快0.3秒。 最戏剧性的是2025年1月,华为突然把车BU拆成“深圳引望”,余承东的“车BU董事长”头衔被摘掉,只保留终端BG身份。合作车企的高管私下吐槽:“以前华为又当爹又当妈,现在总算把亲权还给我们了。”但转头看数据:问界M9的城区NCA每千公里接管1.2次,比特斯拉FSD的1.5次还低,华为用零部件模式赚的专利费,已经让博世中国区的利润率下滑了8个百分点。 说白了,余承东的“吹牛”是华为体系的开战号角。他喊“三年超苹果”时,终端BG的研发投入从每年50亿涨到200亿;他放话“年销200万辆”时,车BU的800V高压平台专利数一年翻了四倍。那些骂声、离职、交付延期,不过是冲锋时的弹片——就像任正非说的:“能打的将军,身上总得有几个子弹疤。” 现在打开微博,余承东还在置顶问界M9的智驾视频,配文写着“时间会证明一切”。评论区前排依然是“又吹牛”,但点赞最高的回复已经变成了:“嘴是挺大,可东西是真香。” 对此怎么看?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2025-07-30《华为车BU拆分背后:余承东的“造车梦”醒了吗》) (新华社2025-08-01《从欧洲到车圈:余承东的“高压战役”》) (第一财经2025-07-29《麒麟芯片良品率72%背后:华为终端的极限测试》)
“余大嘴又吹了!”——这句话几乎成了余承东每次发布会的弹幕标配。可骂归骂,线下门
森森视野
2025-08-03 06:15:39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