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湖南一位老农的鸭子,在河边误吞了一块石头,当天就死了。老农心痛之余,想做个鸭子汤。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湖南水云村,春雨绵绵,泥砖房被雨水浸出深一块浅一块的斑痕。村民陈伯明蹲在湘江支流的河滩上,盯着那只奄奄一息的领头鸭,手心里全是汗。 这只叫大白的鸭子是他家最值钱的财产,五十只鸭子里就数它最机灵,每天带着鸭群在河里找食,扁嘴一叼一个准。 可今天大白突然在浅水里扑腾,脖子一抽一抽的,嗉囊鼓得像个石头。 陈伯明蹚着水把大白抱上岸,手指摸到它喉咙里有个硬疙瘩。他蹲在河边,拿着剖鸭刀的手直发抖。 刀尖划开鸭胃的瞬间,一道刺眼的光从血糊糊的内脏里迸出来,黏糊糊的鸭肠中间卡着颗核桃大的透明石头。 老头沾着鸭血的手刚把那石头抠出来,眼泪就砸在了石头上。他抹了把脸,嗓子眼发紧:"老伙计啊,你这是拿命给咱换富贵啊!" 这事搁现在看就是个传奇,可当年在村里愣是没人敢信。 陈伯明揣着石头跑到县里,供销社的老会计戴着老花镜瞅了半天,说这玩意儿像水晶又不像。 后来省里地质队的人来了,拿着放大镜照来照去,说这是天然金刚石,还是罕见的,纯净度特别高。 消息传开,村里人看陈伯明的眼神都变了,有羡慕的,有说风凉话的,还有半夜扒他家墙头的。 那个年代老百姓哪懂什么钻石,陈伯明就知道这石头肯定值钱。他揣着石头坐了两天绿皮火车到长沙,珠宝店的老师傅拿着镊子翻来覆去地看,最后开价八千块。 1984年的八千块是什么概念?城里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四五十,乡下人攒十年都攒不出这个数。陈伯明攥着那一沓十元大钞,手抖得差点把钱撒地上。 这事后来上了《湖南日报》,标题叫《湘江惊现天然钻石,老农因祸得福》。报纸上说经专家鉴定,那颗钻石重42克拉,是湖南境内发现的最大天然钻石。 文章里还提到湘江流域地质构造特殊,上世纪八十年代确实有过几次金刚石出土记录。 陈伯明用卖钻石的钱盖了三间大瓦房,给儿子娶了媳妇,剩下的钱买了三百只鸭苗。村里人说他是鸭司令,他总摆摆手说都是大白的功劳。 四十多年过去,水云村早就变了样。泥砖房拆了盖成小楼,湘江支流修了堤坝,年轻人都在城里打工。 有次县里电视台来采访,老人从木箱底翻出张发黄的报纸,指着上面模糊的照片说:"这就是大白,我那只好鸭子。" 镜头扫过堂屋正中的相框,里面嵌着半张泛黄的鸭毛,旁边摆着个玻璃盒,装着颗核桃大小的透明石头仿制品。 这事说起来像编的,可偏偏就是真的。湘江流域在1981年到1985年间确实发现过金刚石原生矿,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现在还收藏着几颗当年出土的标本。 有地质专家说,湖南沅水流域是我国重要的金刚石产区,只是像陈伯明遇到的这种大颗粒宝石级钻石确实罕见。 老人常说那天要是没带大白去那片河滩,要是没发现鸭子不对劲,要是没剖开鸭肚子...... 可命运就是这样,有时候一块石头能改变普通人的一生。 现在去水云村还能看见陈伯明家那三间大瓦房,虽然旧了但比周围的楼房都结实。堂屋墙上挂着当年《湖南日报》的复印件,玻璃相框里大白的老照片已经发黄。 村里人说老人每年清明都要去河边撒把鸭食,嘴里念叨着"大白吃吧"。湘江水还是那么流着,只是再没人见过那么大的钻石。 官方信源: 《湖南日报》1984年6月15日第3版《湘江惊现天然钻石,老农因祸得福》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官网《湖南金刚石矿产资源概况》 央视农业频道《乡村振兴纪事》报道"水云村的钻石传说"
长沙的一个24岁的妹子在漂流的时候翻了船,救生员赶紧把她拉了上来。谁知道上岸后,
【4评论】【4点赞】
用户13xxx65
嗯,记得给那鸭撒把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