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太监回答:“不要一兵一卒!” 主要信源:(湛江日报——骠骑大将军杨思勖;中国小康网——杨思勖:维护了岭南地区统治 建立赫赫的战功) 提到唐朝太监杨思勖,人们常会联想到他那些惊心动魄的征战生涯。 他年轻时出身岭南的豪族,家族因叛乱被朝廷剿灭,小小年纪就受刑当了太监。 后来被内侍省的杨太监收养,默默无闻地过了几十年。 到了唐中宗在位时,终于有个机会让他崭露头角。 景龙元年,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带着人直逼皇宫,唐中宗带着皇后等人在玄武门城楼上差点没命。 随侍在旁的杨思勖这时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凭着天生一身力气,主动请缨出战,一下楼就直奔叛军大将野呼利,一刀就把对手砍倒。 这下子叛军士气大减,唐中宗趁机喊话招降,乱军很快瓦解了。 杨思勖立了这场大功,被升为三品官,但从此被看作是韦皇后的人。 没过多久,唐中宗驾崩,韦皇后把持朝政,杨思勖却又暗中投靠了唐玄宗。 这段往事被史书轻描淡写地带过,其中细节不太清楚,只能推测他可能是靠时间慢慢赢得信任。 结果他在唐玄宗登基后彻底翻身,被封了高官,还被赐姓成了弘农杨家的后代。 到了杨思勖七十多岁高龄时,他反而被派去南边打仗。 唐玄宗开元年间,岭南一带反叛不断,每次都是老杨亲自领军。 头一回是安南一个叫梅叔鸾的造反,聚了四十万人占了三十多州,勾结外国想独立。 杨思勖没从京城带兵,到了地方才召集当地豪族子弟,凑了十万人马。 他顺着老将马援走过的旧道突袭,敌军措手不及,梅叔鸾被杀,叛军被杀得堆成尸堆。 隔了两年,贵州的五溪蛮首领覃行章又叛变,杨思勖带着六万人上阵,杀了三万敌兵,活捉首领回朝。 立这功后,他当上了二品辅国大将军。 接着玄宗带他去泰山封禅,回来升他为一品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 一品官在唐朝比宰相还高,只有亲王能比。 没消停几年,邕州蛮夷头领梁大成又起兵占城,杨思勖再出马,十个月时间拿下叛军,活捉三千人。 最后一仗在七十四岁,春州泷州的首领陈行范自封皇帝,攻下四十多个城。 杨思勖调动多地十万人,一出手杀了两个副手,再把陈行范从山洞里揪出来宰了。 这一连串征战里,他每回都赢个彻底,没出半点儿差错。 虽说中原人打岭南水土不服常有损失,可老杨就靠本地出身熟悉环境,打得又快又狠。 杨思勖打胜仗不光靠本事,手段还特别凶狠。 史书上说他打仗时常常把俘虏剥掉面皮、割开头颅、剥开发皮,杀个人连眼都不眨。 处理自己人也不手软,有个太监叫牛仙童受贿被查,唐玄宗交他办,他就把那太监绑起来示众几天,再砍去手脚、挖出心脏,还当场嚼人家肉吃。 这么做吓得敌人一听见他名字腿就软,手下兵卒也畏畏缩缩不敢乱动。 不过古人带兵就是这副样子,心软了就没威信。 杨思勖活到八十五岁高龄,在长安城里自家宅子舒舒服服养老去世。 他能有这结局,背后有套聪明法门,年轻时选跟韦皇后,后来转投唐玄宗,都赌对了人。 更重要的是唐玄宗疑心重,尤其派他这本地人去打岭南叛军,万一他勾结咋办? 老杨就对自己狠一点杀那些叛军头目,表明忠心耿耿。 最后几十年他地位高高在上,可一点没搞权谋捞私利,史书上也找不到半点他胡来的记录。 这人有功不夸有错不辩,老老实实活了一辈子,实在让人佩服。 有人管他叫历代最能打太监,这称号还真不过分。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7-31 22:45: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