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正在带部队上越战前线的路上,突然接到妻子

历史拾遗者 2025-07-31 18:47:16

1979年2月,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正在带部队上越战前线的路上,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妻子在电话里大吼:“我们的儿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之后都不用进家门了!”张志信叹了口气,对着已经准备好的队伍喊道:“继续前进!” 张志信出生在1927年的山东威海,那时候家里穷,他从小干农活,帮父母扛重担。十八岁那年,他投身军队,从普通士兵干起,扛枪上阵,参加过抗日后期的一些行动。后来在解放战争中,他打过淮海和渡江战役,从班长升到排长,一步步积累经验。五十年代,他去朝鲜战场,参加第五次战役和金城反击战,回国后当过营长和副团长。六十年代末,他调到54军,七十年代初升为160师师长。这个师以步兵为主,装备步枪和炮兵,他强调实战训练,让士兵适应复杂地形。战前他身体有点高血压,但没耽误工作。他的独子张力1958年出生,从小练军事技能,1976年入伍,先在司令部机关,后来坚持去一线,没靠父亲关系。张志信妻子成翠芳做后勤,两人就一个儿子,生活过得朴实。 张志信的军旅生涯从基层起步,他经历过多次大战,积累了不少指挥技巧。在淮海战役中,他所属部队围攻敌阵地,推动战斗进展。渡江时,他参与登陆行动,清除障碍。抗美援朝期间,他打过阵地战,回国后继续升职。调入54军后,他负责师级事务,加强部队机动性。张力小时候就学射击和篮球,军事天赋强,入伍后表现突出,全师比武拿名次,但低调不露身份。妻子成翠芳反对儿子上前线,但张志信坚持原则。张力调到侦察连,执行高危任务,和战友吃住一样,没特殊待遇。战前张志信检查部队,确保装备齐全,规划路线。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开打,54军160师向高平推进。张志信指挥部队前进,中途接到妻子电话,她强烈反对儿子上前线,威胁不让回家。张志信挂电话后,继续下令部队前进。几天前,张力写请战书,要求去前线,张志信同意,但叮嘱隐藏身份。张力摘下手表,交给母亲,承诺打胜仗回来。张志信知道战场风险大,但支持儿子选择。张力分配到478团9连,当班长,冲在尖刀位置。部队推进越南境内,张力参与侦察,完成多次任务。战友后来才知他身份。 张志信在指挥中,坚持部队纪律,调整队形。张力在前线表现出色,打掉敌火力点,还受过伤,但继续作战。2月27日,他去267高地侦察,遇敌偷袭,为掩护战友中弹牺牲,临终托付遗言给战友。张志信得知消息后,强忍悲痛,继续指挥,说战场总有牺牲。张力年仅21岁,安葬在靖西陵园。张志信战后升职,继续服役。张力牺牲那天上午,还见过父亲一面,但没多说。张志信没给儿子开特殊追悼会,坚持和其他烈士一样对待。 部队进入越南后,张力所在连执行侦察任务。高地地形复杂,他和战友推进,保持警惕。敌军突然袭击,张力掩护撤退,中数弹倒下。战友带回遗言,电报传到师部。政委李兆贵先瞒着,但张志信追问得知真相。他站稳,说张力死得值,继续制定战略。3月16日战争结束,部队撤回。张力和牺牲战士埋在广西靖西陵园。张志信与妻子去祭拜,她伤心欲绝,他坚持儿子为国捐躯是骄傲。战后张志信参与老山作战,升任军长,组织训练。晚年他患心包积液和高血压,2013年逝世,享年86岁。 张志信的坚持体现了军人本色,他没因为儿子牺牲就停下脚步,而是把悲痛转化为责任。部队在战后总结经验,张力的事迹激励很多人。张志信晚年梦见儿子,醒来去陵园看望。儿子张力从小受父亲影响,选择军旅,没搞特殊化。战场上他冲在前,完成任务后牺牲。战友回忆,张力低调,牺牲后身份才曝光。张志信处理此事时,拒绝特殊待遇,坚持平等。张力骨灰埋入陵园,和其他烈士并排。张志信夫妇绕墓碑走圈,久久不离。战后生活,张志信继续工作,身体渐弱,但精神不倒。 张志信一辈子在军中,从士兵到师长,再到军长,经历抗日、解放、抗美援朝和对越战。儿子张力继承衣钵,入伍三年就上前线。战中张力当班长,率队侦察,遇敌牺牲。遗言传回,张志信忍痛指挥到底。战争结束,他告诉妻子真相,她难过但理解。张志信没怪任何人,坚持儿子选择正确。陵园祭拜成常态,两人抚摸墓碑,缅怀儿子。张志信晚年住院,病情加重,梦中见儿子要手表。2013年离世,部队代表致敬。张力事迹在军中流传,体现平等和奉献。 张志信的军旅路反映时代变迁,从四十年代打日本人,到七十年代守边境。儿子张力生在和平期,但选择上前线。张力调到尖刀连,执行侦察,风险最高。2月27日行动中,敌军偷袭,他先发现,喊撤退,自己反击。中弹后倒地,遗言安慰父亲。张志信在师部收到电报,政委犹豫告知。他确认后,说死得其所,继续工作。战争结束,部队回国,安葬烈士。张志信夫妇去陵园,她哭倒,他扶起,坚持骄傲。张志信后参与老山,指挥山地战。晚年高血压恶化,梦见儿子,2013年逝世。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