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兵临宛平城下,29军参谋王启元,只身前去与日军谈判,他身穿白衣白裤,在战友的帮助下,用麻绳从城墙缓缓而下,他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仍旧义无反顾,只身奔赴鸿门宴。 七七事变前夕,宛平城像个绷紧的弓弦,守城的29军士兵握着枪,眼睛一眨不眨盯着城外。 日军的演习越来越频繁,最近几天更是把炮口直接对着县城,明眼人都知道,这不是演习,是等着找茬儿。 7月7日夜里,刚过十点钟,城外突然“砰砰砰”响起一串枪声,在寂静的夜里钻得人耳朵疼。 哨兵赶紧趴在城墙垛口往下看,只见黑影里几个日本兵正往城下凑,没过多久,这些人就扯着嗓子喊,说他们少了个士兵,要立刻进城搜查。 城上的老兵握紧了手里的大刀,那会儿守城的规矩严,别说半夜开城门,就是白天陌生人进城都得盘查半天。 可日军不管这套,很快就把县城围了起来,枪栓拉得哗啦响,明摆着是要动硬的。 这时候,29军参谋王启元正站在城楼里,他刚查完岗,听见动静赶紧跑出来,借着月光看见城外黑压压的日军,心里咯噔一下,该来的还是来了。 王启元没犹豫,叫士兵找了件白褂子穿上,这是当时约定的谈判标识,按理说能保安全,可他心里清楚,跟揣着坏心思的人讲道理,跟拿鸡蛋碰石头差不多。 几个士兵七手八脚给他系上粗麻绳,顺着城墙慢慢往下放,离地还有丈把高时,他听见城外日军叽里呱啦喊着什么,语气凶得很,像是随时要开枪。 到了日军营地,一个挎着指挥刀的军官劈头就问:“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城?丢了人你们负得起责吗?” 王启元掏出怀表看了眼:“现在是夜里十一点,按规矩不能开城门,你们的人在哪丢的,我们可以帮着在城外找找,但进城绝对不行,这是中国的地方,得按我们的规矩来。” 那军官眼睛一瞪,拍着桌子吼:“要是找不到人,后果你们承担!”王启元没接话,他注意到帐篷外的士兵正往枪上装刺刀,远处的炮口也悄悄调转了方向。 谈判桌上的茶杯还冒着热气,可帐篷外的空气已经冷得像冰。 其实这时候,那个“失踪”的日本兵志村菊次郎早就归队了。 后来才知道,这小子就是个跑腿的,被长官派去故意往中国阵地凑,本来是想让中方开枪打死他,好给日军开战找借口。 没成想这小子胆小,听见枪响就吓得躲起来,等安静了才溜回队伍,可日军压根不管这些,还在电台里喊:“可以动手了。” 凌晨四点多,城外突然“轰”的一声巨响,炮弹直接砸在了城墙上。 “别谈了!”王启元转身就往外冲,守城的士兵已经跟日军交上了火。 城墙上顿时炸开了锅,老兵们甩着大刀片子往下砍,年轻的士兵趴在地上打枪。 王启元在城楼上指挥,嗓子喊得冒烟,看见哪里日军冲得猛,就亲自抱着机枪扫过去。 太阳出来的时候,城下已经躺了不少日军尸体,而宛平城虽然被轰得坑坑洼洼,旗杆上的国旗还在飘。 后来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士兵失踪”引发的冲突,日军早就画好了进攻地图,连宛平城哪段城墙薄、哪条街道能走马车都标得清清楚楚。 就像1934年南京那次,日本领事馆副领事藏本英明故意躲起来,想让日军借机占南京,这次不过是换了个花样。 那个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事后被偷偷送回了日本,估计是怕他说出真相,可老天爷长眼,1944 年他又被拉去当兵,在缅甸被中国远征军打死了。 王启元后来怎么样了?史料里没细说,只知道他那天指挥部队守住了宛平城,或许他牺牲在了后来的战斗里,或许隐姓埋名活到了和平年代。 但不管怎样,他穿着白褂子从城墙上吊下去的那一刻,就已经是英雄了,明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要去试试,这就是中国人的骨气。 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想象,当年咱们的军队是拿着大刀对抗坦克,用血肉之躯去填炮坑,就是这样,照样把侵略者拖了八年,拖得他们投降。 看看现在,日本有些人还在瞎折腾,改教科书的,去靖国神社拜战犯的,好像想把当年的事抹掉。 可抹得掉吗?宛平城墙上的弹痕抹不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白骨抹不掉。 卢沟桥的狮子还蹲在那儿,数百年风吹雨打,眼神还是那么沉,它们见过明清的太平,见过民国的动荡,更见过1937年那个夜晚的火光。 那些在宛平城下流过的血,那些永远留在战场上的年轻生命,不是让我们捧着仇恨过日子,是让我们明白,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自己挣、自己守。 这世上最不该被忘记的,就是为了守护我们而挺身而出的人,他们的故事,得一代代往下讲,讲到咱们的孩子都知道,今天的安稳日子,是怎么来的。
1937年,日军兵临宛平城下,29军参谋王启元,只身前去与日军谈判,他身穿白衣白
断代史鉴
2025-07-31 09:42:00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