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美国没有给越南实行高关税的时候。越南的工人可傲娇,反正动不动要罢工,各种要求中资企业加薪。不过没想到,这才不过只有几天而已,越南工人的傲娇劲就没了。要是再傲娇,饭碗就没了。 前几年,越南的制造业真是热闹得很,那会儿,全世界的资本好像都盯着这块地方,尤其是中资企业,一家接一家地往那跑,圈地建厂,招工开工,忙得热火朝天。 为啥都往越南去?道理简单得很,那边的工人工资低,十年前一个月也就 150 美元,跟咱们这边比起来,成本优势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且地理位置也方便,离中国近,供应链上的很多东西调起来方便,加上越南政府也乐意,给了不少政策优惠,说是能带动 GDP 增长,还能解决当地人就业,听起来是桩两边都划算的买卖。 那时候的越南工人,日子过得不算差,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工厂多,招工需求大,只要肯进厂,不愁没活干。 工资呢,慢慢也涨到了 300 美元,虽然跟物价涨幅比起来,其实是跟不上的 —— 那会儿物价都翻了三倍了,但架不住厂子多,选择权好像在自己手里,腰杆就硬了起来。 硬气到什么程度——稍微有点不满意就罢工,觉得工资给少了,罢工;车间里风扇少,天太热,罢工;觉得福利不如别家厂子,还是罢工。 尤其是对着中资企业,那股子傲娇劲儿更明显,举着牌子在厂门口喊口号,要求加薪加福利,声音一个比一个大。 中资老板们心里肯定不痛快,私下里常说:“我们来这儿是做生意挣钱的,又不是来做慈善的。” 但那时候没办法,订单多啊,尤其是美国和欧洲来的单子,一船一船的货等着代工,为了赶工期,只能忍着。 工人闹得凶了,就稍微涨点工资,加几台风扇,先把眼前的活儿应付过去再说。 工人呢,见罢工有用,就更频繁了,今天这家厂停了,明天那家厂又闹起来,好像觉得只要自己一罢工,老板就得乖乖听话,那阵子,越南工厂里的罢工消息,就跟家常便饭似的,时不时就能听到。 谁也没料到,这好日子说变就变,而且变得这么快。 转折点就是美国突然宣布的那个政策 —— 对越南出口的商品加征 46% 的关税,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直接就把越南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给抹掉了。 以前,越南的东西能卖到美国去,靠的就是便宜,现在凭空多了这么高的关税,价格一下子就上去了,美国客户自然不乐意,订单哗哗地往下减。 中资企业首当其冲,本来就是靠低成本代工赚点辛苦钱,利润薄得像层纸,这下关税一加,很多订单做下来不仅不赚钱,甚至还要倒贴运费和成本。 厂子不赚钱了,日子就难过了,先是开始缩减生产规模,一条线一条线地停;接着就是裁员,今天裁几个,明天裁一批,车间里一下子就空了不少;到最后,有些实在撑不下去的厂子,干脆就直接关门了,大门上贴个封条,再也听不到机器响了。 这时候,越南的工人傻眼了,以前罢工,是觉得厂子离了自己不行,老板总得让着点,可现在,厂子本身都快保不住了,哪还有底气再闹? 之前排队等着进厂的工人,现在反过来了,变成了工人排着队找工作,老板挑挑拣拣,看不顺眼的根本不要。 物价还在一个劲儿地涨,菜价、房租、孩子上学的费用,哪样都得花钱,工资呢,别说涨了,能保住不降就谢天谢地了。 有些厂子为了缩减成本,甚至开始降工资,工人虽然心里不乐意,但也只能忍着,毕竟有份工作总比没工作强。 那股子傲娇劲儿,就像被戳破的气球,一下子就瘪了,厂门口再也看不到举着牌子罢工的人了,车间里安安静静的,工人都低着头干活,生怕出点差错被老板抓住把柄。 中资企业也在盘算着出路,本来来越南就是图人工便宜,现在人工工资虽然没涨多少,但加上关税、罢工造成的损失,成本比在国内还高。 不少老板开始考察别的地方,印尼、印度这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又成了新的目标。 越南制造业的问题,其实早就藏在热闹的表象下面了,太依赖外资,出口额里七成都是外资企业贡献的,本土企业没什么像样的。 太依赖美国市场,一旦美国那边出点变动,整个行业就跟着晃悠;技术也跟不上,工厂里的设备老旧,自动化程度低,全靠人工拼产量,效率上不去。 年轻人也不愿意进厂,宁愿去送外卖、搞直播,虽然挣得不一定多,但至少自由,不用在闷热的车间里待着,劳动力越来越少,厂子想扩大生产都难。 现在再看越南的工厂,早就没了前几年的热闹劲儿,能撑下来的厂子,也都是小心翼翼的,订单不敢接太多,工人不敢招太多,生怕哪天政策又变了,自己扛不住。 越南工人的那点傲娇,说到底,是建立在制造业虚假繁荣的基础上的,一旦这个基础塌了,傲娇也就成了奢侈品。 从动不动就罢工,到现在小心翼翼生怕丢了饭碗,不过短短几天的时间,却把现实的残酷体现得明明白白。
以前美国没有给越南实行高关税的时候。越南的工人可傲娇,反正动不动要罢工,各种要求
墨魂
2025-07-30 15:57:3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