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
日本过去确实有让人佩服的工业根基。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日本的生产力就站在世界前列,工厂林立,产值庞大,出口全球。
可这些年,大批制造业早已转移到外边,本土留下的工厂多数只是组装环节。生产链断了以后,关键零部件得靠国外,自己窝里没货根本忙活不起来。 丰田的海外生产比例已经超过90%,本土工厂只剩雷克萨斯这种“精装房”还在慢悠悠组装。 2022年丰田因为供应商被黑客攻击,全国28条生产线集体停摆,直接暴露了“组装帝国”的脆弱性。 不仅如此,日本汽车里最值钱的芯片,60%来自台湾台积电,20%依赖韩国三星。要是真打起来,台岛一停电,丰田的智能驾驶系统立马变成“碰碰车模式”。 本田更夸张,北美工厂生产的雅阁,发动机曲轴来自墨西哥,变速箱齿轮来自泰国,最后运到俄亥俄州拧上四个轮子就算“日本制造”。这种“全球拼图”模式,和平时期是成本优势,战时就是致命漏洞。 日本电子产业也不容乐观。索尼把北京工厂的生产线拆到泰国后,本土只剩研发中心和“品牌养老院”。2019年关闭北京索爱普天工厂时,连最后的耳机产线都得靠临时工“挤牙膏”式生产。 半导体材料这块,日本虽然还攥着全球70%的光刻胶,但生产光刻胶的关键原料——高纯度树脂,40%来自德国巴斯夫,30%依赖美国杜邦。 2025年日本对中国实施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结果自家尼康的光刻机因为缺荷兰ASML的光学镜片,产能直接砍半。这种“卡别人脖子却踩着自己鞋带”的操作,堪称国际贸易版的“自杀式袭击”。 日本的“工业空心化”已经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步。大阪一家号称“百年精密”的机床厂,生产高端铣床的主轴轴承,居然从中国瓦房店轴承厂进口。 让人没想到的是,日本自卫队的10式主战坦克,发动机涡轮增压器来自美国霍尼韦尔,炮弹引信芯片依赖新加坡特许半导体。 2024年石川县地震导致新日铁工厂停工,自卫队的弹药库存直接告急,最后不得不向韩国采购155毫米榴弹炮炮弹——这波“敌人送快递”的操作,让军事评论家们笑出了眼泪。 最致命的是资源“断气”风险。日本99%的石油靠进口,战略储备勉强撑150天,但炼油厂的催化剂、输油管道的特种钢材,还得从美国和德国进货。 粮食更惨,38%的自给率全靠大米硬撑,小麦、大豆几乎全靠进口。2024年“令和米荒”期间,日本政府紧急从澳大利亚调运小麦,结果运输船被索马里海盗劫持,最后不得不支付300万美元赎金。 有人可能会说,日本不是还有三菱重工、川崎重工这些军工巨头吗?可这些“巨头”的工厂里,F-35战斗机的发动机来自美国普惠,苍龙级潜艇的锂电池依赖中国宁德时代。 2023年三菱重工组装的F-35,因为缺英国BAE系统的雷达芯片,整整三个月没法试飞。 讽刺的是,日本自卫队的90式主战坦克,火控系统的陀螺仪居然是中国产的——这要是真开打,怕是得先派间谍去拆自家坦克的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