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34年,俞鸿图被腰斩后迟迟没有死去,上半身一直在地上打滚,口中不断发出惨

历史趣闻星 2025-07-28 11:22:29

公元1734年,俞鸿图被腰斩后迟迟没有死去,上半身一直在地上打滚,口中不断发出惨叫声,并用手蘸着自己流出的血在地上写下7个“惨”字,才慢慢痛苦地死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一七三四年,清雍正十二年,刑场之上,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被按在行刑架上,他名叫俞鸿图,曾任河南学政,位高权重、清廉自持,此刻他正面临中国古代最残酷的一种刑罚——腰斩。 这种酷刑自古便用于惩处叛国重臣或极恶大犯,被砍断躯干、身首异处者往往在数分钟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保持意识清醒,承受极度痛苦而无法即刻解脱。 刑斧落下的一瞬间,围观的百姓屏息凝神,空气仿佛凝固,斧刃并未精准地落在肋下致命处,而是偏低了一寸,俞鸿图的身体自腰部被斩为两截,下半身已然脱离,而上半身依旧在地上颤抖蠕动。 他的意识未曾散去,鲜血从断口涌出,溅红刑台,他的嘴中传出凄厉而含混的惨叫,声音在寒风中久久不散,许多人不忍目睹,面色苍白,有人当场呕吐。 俞鸿图并未立即咽气,挣扎之中,他的手指在血泊中艰难地移动,用断裂未干的血液在泥地上写下七个“惨”字,每一笔都歪斜模糊,却又饱含愤怒与不甘,他的生命就这样在剧痛和屈辱中缓缓流逝,这七个血字,成为雍正朝廷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也促成了对酷刑制度的终止。 俞鸿图并非贪赃枉法之人,康熙五十一年中进士后,他历任学政、道员,口碑良好,在河南任职期间,他以严谨著称,科场布置缜密,巡查勤恳,深得士子敬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灾难并非源于他的失职,而是因一桩家庭内的疏漏引发。 雍正十年,河南乡试之际,俞鸿图遵例闭关出题,他本应独自居于贡院之中,但却因对一位小妾林氏宠爱有加,破例将其带入官署休憩,此举虽属违规,却尚未触及刑律,未料林氏因贪图金银,在外人与仆人的引诱之下,擅自取走了试题,借机转售考生,牟取重利。 她指使仆人将题目藏入俞鸿图官服之中,待其离开房舍巡视考场之时,再由仆人取出题目转交,短短数日内,买题人数众多,银两交易之数高达上万,以当时地方官一年不过数十两俸禄计,此数已属巨额。 纸终究包不住火,事发源于一名中举的富家子弟在酒席间醉后失言,自称曾以重金购得试题,此言传入他人耳中,众多落榜士子愤而上告,河南巡抚王士俊遂将事密奏于京,雍正得报后大怒,认为此事败坏科场纲纪,动摇朝纲基础,立刻派出户部侍郎陈树萱督办严查。 查办之中,俞鸿图始终坚称不知情,声称冤屈,誓言清白,然而家中搜出的银票、受贿字据以及数名考生的供词,使他的申辩苍白无力。 尽管调查中未能找到他直接授意泄题的证据,但身为主考官却让家人干扰科场、泄漏试题,已是极重之过,雍正认为其虽非主谋,却有失察之责,终究难逃其咎。 最令世人唏嘘的是,监斩官竟是俞鸿图的亲家,礼部侍郎邹升,面对皇命难违与亲情难舍,邹升进退维谷,未曾在行刑前告知真相,只能沉默地执行圣旨,俞鸿图直到上刑台一刻,才意识到将面临的并非斩首,而是腰斩这一酷烈刑罚。 事后真相终被查明,林氏与仆人承认一切皆由他们密谋操办,俞鸿图全然不知,二人最终也被处决,而受惠考生多被革除功名,然而俞鸿图却已魂归黄泉,血字难洗冤情,雍正虽未昭雪其罪名,却在次年正式废除腰斩刑罚,从此这一酷刑自中国法律中消失。 这起案件虽属个案,但其引发的震动深远,朝廷对考试制度的信任因此动摇,士子对仕途的公正性也生出疑虑,从此朝廷加强了贡院监管、审题制度及主考官遴选流程,以图堵塞舞弊漏洞。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法制晚报——清代考官曾因泄题被判腰斩 受刑后连写七个惨字

0 阅读:1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