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2岁的翻译家冯亦代弥留之际,紧握着妻子黄宗英的手,颤声说出一个请求

尔说娱乐 2025-07-28 09:12:21

2005年,92岁的翻译家冯亦代弥留之际,紧握着妻子黄宗英的手,颤声说出一个请求:“我能和原配郑安娜葬在一起吗?”80岁的黄宗英听完泪如雨下:“我陪了你12年,难道还比不上她?”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92年深秋,北京昆仑饭店的包厢里,79岁的冯亦代望着对面67岁的黄宗英,两人之间隔了整整二十六年的时光。 当年上海滩的风云人物,如今都已是满头银发。 黄宗英的丈夫赵丹早在1980年病逝,冯亦代的妻子郑安娜也在前年离世。 席间有人提起旧事,说当年赵丹常带着新婚妻子去冯家做客,那时郑安娜总爱烤英式司康饼招待他们。 黄宗英闻言低头搅着咖啡,冯亦代则望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出神。 聚会结束后,冯亦代给黄宗英写了第一封信。 他用的是印着商务印书馆logo的稿纸,开头规规矩矩写着"宗英同志"。 黄宗英回信时,信笺带着淡淡的茉莉香。 三个月后,信封上的称呼变成了"亲爱的小妹",落款是"你的二哥"。 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竟像年轻人般谈起了恋爱。 冯亦代在信里写: "安娜走后,书房总透着冷清。如今给你写信,笔尖竟生出暖意。" 黄宗英回信时附了片枫叶: "赵丹走时,我以为心已随他入土。谁知遇见你,枯枝又发了新芽。" 1993年冬天,80岁的冯亦代和68岁的黄宗英在北京低调成婚。 婚礼就在冯家书房办,证婚人是两摞堆到天花板的书稿。 婚房里挂着三张照片:左边是赵丹在《乌鸦与麻雀》里的剧照,右边是郑安娜翻译莎翁全集的工作照,中间贴着新婚夫妇在香山并肩而行的背影。 有客人看得纳闷,黄宗英笑着解释: "我们的过去都在墙上挂着呢,这样心里才踏实。" 婚后的日子平淡温馨,每天清晨冯亦代译稿,黄宗英写散文,午后就着茉莉花茶读彼此的文字。 有次黄宗英翻出冯亦代译的海明威,指着"老人与海"的标题笑: "咱们不就是现成的注脚?" 冯亦代的心脏病越来越重,有次晕倒在书堆里。 住院时他拉着黄宗英的手说: "我这把老骨头,怕是陪不了你多久了。" 黄宗英把药丸喂进他嘴里: "别说傻话,你答应要给我校对新书的。" 夜里陪床时,她听见丈夫在梦里喊"安娜",便默默把被角掖好。 2003年冯亦代九十大寿,子女们张罗着要庆祝,他却拉着黄宗英去了八宝山。 在郑安娜墓前,他放下一束白菊: "安娜,我要失约了。本想死后与你同穴,可如今有了要照顾的人..." 黄宗英突然蹲下身,把带来的红玫瑰并排放在白菊旁边。 2005年正月,冯亦代在协和医院走了。 临终前他反复念叨两个请求:骨灰要和郑安娜的掺在一起撒向渤海湾;书房里赵丹的照片不许撤。 黄宗英握着丈夫枯瘦的手,把两人的婚戒叠套在他指间: "放心,你的安娜,我的阿丹,都替我们守着回忆呢。" 追悼会上,有人看见黄宗英对着郑安娜的照片鞠了三躬。 午后阳光移过中间那张结婚照时,老太太会哼起《十字街头》的调子——那是1937年她和赵丹定情的电影插曲。 护工有次好奇问起冯先生,她摸着婚戒说: "他呀,赶着去和安娜译完《尤利西斯》呢。" 窗台那盆茉莉开得正盛,像极了当年夹在情书里的那朵干花。 主要信源:(新民晚报——话说杨浦丨翻译家冯亦代的沪江情缘)

0 阅读:1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