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是巨大骗局?”瑞士提供的安乐死服务,据说患者只需躺在自杀舱里,按一下按钮,就能无痛死亡。但事后在选择安乐死人的尸体上,发现了让人细思极恐的痕迹。 2024年9月23日,科技似乎为死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项。在美国,一位64岁的重病女士躺进一个科幻感十足的胶囊舱,亲手按下按钮。五分钟后,舱内充满氮气,她在缺氧导致的昏睡中平静离世。 这便是全球首例“安乐死胶囊舱”的真实应用,这项名为“Sarco”的技术,因其颠覆性而被戏称为“安乐死界的特斯拉”。然而,这项看似解放人类的技术,是带来了终极的尊严,还是打开了另一个潘多拉魔盒? 这款名为“Sarco”的胶囊舱,由澳洲医生菲利普·尼奇克倾尽心血研发。这位被称为“死亡博士”的先行者,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致力于为重症患者提供“体面”的告别方式。 他投入巨资,利用3D打印技术造出了这个外形酷似太空舱的装置,其工作原理也极其简单:使用者进入后,一键启动,氮气便会迅速取代氧气。他宣称整个过程平和、快速且有尊严,提供服务的机构也自称非营利,仅收取微不足道的氮气成本。 而瑞士,这个全球少数安乐死合法的国家,自然成了这项技术的首选试验场。这里风景如画,政策相对宽松,早已是许多重病患者寻求终点的“人生驿站”,甚至引来了“自杀旅游胜地”的名号。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等名人也选择在此结束一生,无疑增加了此地的特殊分量。 首位使用者是一位长期遭受免疫系统疾病折磨的美国女士,她在完成精神评估并获得家人理解后,选择了这场高科技的“死亡之旅”。整个过程听起来确实平静,也据称“完全如预期那样进行”。谁知,事件刚一落幕,瑞士官方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他们直指“Sarco”既不符合产品安全法,也未获得医疗器械许可,是个不折不扣的“三无产品”。警方也迅速介入,以教唆自杀的罪名逮捕了相关人员。一场看似平静的告别,转眼就演变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对峙。传统的安乐死机构也纷纷表示反对,他们担心这种“无人化”操作会削弱现有的严格审核程序,让结束生命这一重大决定变得过于轻率。 进一步看,“无痛尊严”的承诺也受到了医学界的质疑。有医生指出,氮气窒息远非安眠,使用者在临终前可能经历肌肉抽搐、眼球暴突甚至窒息性的幻觉。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款3D打印的胶囊舱可拆卸后直接用作棺材,一套设备能够反复使用,其商业模式的逐利本性暴露无遗。 当首位使用者家属以“谋杀”罪名发起控诉,并指出逝者脖子上有不明勒痕时,科技光环下的阴影彻底暴露出来。有法医私下透露,那痕迹酷似外力固定所致,这与所谓的安详离世形成了巨大反差。 Sarco的争议只是冰山一角。在瑞士,安乐死早已催生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数据显示,2020年选择安乐死的1300人中,竟有七成是外国人。所谓“尊严”的背后,标价清晰。 有日本富豪斥巨资赴瑞,却要面对一套荒谬的AI心理测试,题目包括“你是否拖累家人”、“存款是否超100万美元”,答错即被视为精神失常。也有英国大妈想花光积蓄再走,却被机构人员劝诱购买天价骨灰盒,理由是“钱反正带不走”。 这种商业化趋势也引发了更深层的担忧:安乐死的边界一旦放开,会不会被滥用?荷兰的数据显示,2020年超过七成的安乐死案例被怀疑涉嫌“被自愿”,抑郁症患者和失独老人都可能被轻易判定为“生不如死”。这种担忧在中国语境下尤为现实。 科技的发展无疑在重塑我们对死亡的认知。从药物注射到如今的胶囊舱,选项似乎更多、更自主了。可是,这究竟是解放,还是将生命简化为一道可以随时退出的程序,当死亡可以被预订、被标价,生命的价值又该如何衡量?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也注定将是一场需要持续探讨的议题。文明的标志,或许不只在于人们能多“体面”地死去,更在于社会能为每个渴望活着的人提供多大的底气。 那么,对于这件事,大家有什么看法?
1995年,黑龙江一8岁女童患癌,父母倾尽所有为她治病。可13年后,癌症竟扩散到
【7评论】【48点赞】